第1版:要闻

沁县:摘掉穷帽阔步奔小康

  沁县是省定贫困县,也是一个资源匮乏县,2018年,沁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26个计划脱贫摘帽县之一。
  近年来,沁县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心打造了全国有机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优质矿泉水生产基地,规划建设了沁县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区,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9.0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4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4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6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9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01元,增长12.5%。

下定决心,决战决胜摘穷帽

  “沁县是一个资源匮乏县,贫困县这顶帽子一戴就是30多年。打赢脱贫攻坚战,首要解决的就是士气的问题,财力不足要干劲补,资源不足要生态补,大干三年,摘掉帽子!”
  2016年3月7日,在全县脱贫攻坚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卢展明带领全县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引发了全体与会人员的共鸣。
  自1985年4月被国务院扶贫领导组核定为重点贫困县以来,到2014年沁县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513户、37820人,179个贫困村。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了沁县脱贫摘帽的决心和行动,沁县以前所未有的干劲,展现着新时代奋进的新姿态。
  沁县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双组长、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制度,层层立“军令状”,县委书记、县长既挂帅又出征,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亲自过问、亲自研究、亲自推动。
  县委、县政府同时向乡镇签订责任书,进一步压紧压实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的主体责任,全县上下形成党委统揽,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全民动员,大打脱贫攻坚硬仗的良好氛围。
  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沁县相继研究制定出台了《沁县决战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关于建立脱贫攻坚奖补机制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的实施办法》《沁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危房改造、生态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聚焦深度贫困等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配套政策,“四梁八柱”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汇聚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形成了“县级统筹、乡镇推进、村组落实、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
  2018年是沁县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为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该县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脱贫攻坚力量,着力构建大扶贫战略格局,将全县13个乡镇划分为南、中、北三大脱贫攻坚战区,组建了18个分指挥部,由脱贫攻坚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凝聚力量,挂图作战,精准发力,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咬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将脱贫攻坚持续推向纵深,探索形成了具有沁县特色的脱贫工作路径。

发展产业,奔向小康致富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沁县围绕“做大第一产业,拉长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思路,在发展产业、带动脱贫上,立足水土资源优势,下足绣花功夫,形成了以沁州黄谷子、酿酒高梁、蔬菜、中药材、油用牡丹种植和肉鸡、生猪、肉牛养殖的“五种三养”产业体系,探索出一条具有沁县特色的产业扶贫新路。
  初夏时节,记者在沁县采访,看到一幕幕耕种的景象,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畦畦生机盎然的辣椒苗遍布在广袤的田地里……
  产业兴,乡村兴;产业旺,农民富。沁县把产业富民作为助推脱贫摘帽的核心,依托好水、好土、好生态和多年打下的产业基础、引进的龙头企业,把特色产业扶贫作为头号工程,确立了“做强第一产业,拉长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产业扶贫思路,夯实了脱贫增收的经济基础。
  围绕做强第一产业,发展“五种三养”。财政投入30265万元,实施种植养殖产业项目874个。目前,种植沁州黄8万亩,带动贫困户3972户,户均增收1000元;汾酒高粱6万亩,带动贫困户1215户,户均增收1800元;蔬菜1.5万亩,带动贫困户823户,户均增收1.5万元;中药材3万亩,带动贫困户2050户,户均增收300元;油用牡丹4.15万亩,带动贫困户7780户,达效后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养殖肉鸡3000万只,带动贫困户6691户,户均增收7100元;生猪养殖5万头,带动贫困户1155户,户均增收5000元;肉牛养殖2万头,带动贫困户1368户,户均增收5300元。实现了村村有带动主体、户户有增收项目,年增收3000元以上。
  围绕拉长第二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发展精深加工。投入7.9亿元,实施加工业项目31个。目前,沁园春矿泉水、沁州黄营养米粉、沁州黄米醋、沁州黄锅巴、潞宝金和生肉鸡调理品、沁州绿有机蔬菜、红之源脱水蔬菜、振东中药饮片、千泉肥业有机肥料生产、康禾公司东方木酒和桑椹饮料、唯思可达酸枣饮料等系列深加工项目,以及沁州黑、沁州白等一大批小杂粮精深加工企业、合作社,与6000多户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实现了村村有带动主体。此外,还有20兆瓦集中式扶贫光伏电站1座、村级光伏电站64个(已并网4.5兆瓦)、户用屋顶式光伏261户(并网容量2.7兆瓦)。
  围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和电商。依托绿色、红色、古色文化旅游资源和端午民俗文化节暨龙舟邀请赛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投入4074万元,实施旅游扶贫项目92个,精心打造了走马岭茶马古驿,漳河村漳河源头,徐村吴阁老廉政文化,小东岭红色记忆,石板上秀美山水,农耕、农事、农味体验等一批特色旅游乡村,形成了“一线十村”全域旅游网络布局。2018年实现旅游收入0.56亿元,带动58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新发展电商企业10家,农村电商扶贫服务站34个,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

提供保障,精准施策脱真贫

  在沁县,坚持民生为重,着力补齐短板,县委、县政府统筹发力,主动作为、合力攻坚,为脱贫攻坚提供多重保障。
  易地搬迁挪穷窝,户有所居促脱贫。按照省委“六环联动”要求,2016年以来,全县共在87个安置点实施易地移民搬迁2481户6592人,全部完工搬迁入住。同时,4209户农户实施了危房改造,享受补助资金5658万元,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安全房。
  基础设施强推进,村容户貌换新颜。三年来,投资6.4亿元,对455.7公里村通公路进行硬化。30辆客运班车,承担27条客运线路,覆盖300个行政村,客运班车开通率达98%。投资3969.1万元对306个村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306个行政村都有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地),全部接通宽带,306个行政村和587个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全部通动力电。累计投资1696万元,新建287所村级卫生室并投入使用,每个村配备了合格的乡村医生。持续整治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民容民貌,全县农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绿水青山美环境,生态扶贫“双收益”。退耕还林是促进山区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20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劳动力623名,带动贫困户509户,年户均增收9034元,实现了生态良性发展和农民增收“双收益”。
  上学看病不发愁,政策兜底来保障。近年来,沁县投资8644万元,用于60所义务教育学校改薄工程。18811人(次)享受了义务教育、高中、中职阶段教育扶贫政策,2593人(次)享受每生每年2000元“雨露计划”,388名考取二本B类以上本科生获得一次性资助5000元,累计资助金额达1929.61万元。521个签约团队全覆盖开展健康“双签约”服务,为所有贫困人口代缴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全民实现了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与此同时,该县开展了脱贫攻坚“十大行动”,即党内组织生活规范行动、便民联系为民服务行动、“圆梦大学”爱心帮扶行动、村风民风优化净化行动、单位农村文艺联欢行动、同吃同住同劳动行动、便民利民为民办事行动、三容三貌集中整治行动、上门入户宣传政策行动、购销农户自有产品行动,引领全县帮扶干部做实做细帮扶工作,全面提升贫困户和非贫户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此外,沁县还从精神激励入手,大张旗鼓地评选表彰“脱贫光荣户”“致富光荣户”,在全县营造出贫困户率先脱贫光荣、群众带头致富光荣的良好氛围。创作推出《脱贫路上好支书》《春风吹进芦家岭》《出彩村官龚来文》等一大批反映扶贫脱贫感人事迹的优秀文艺作品,举办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加大扶贫题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引领和带动了一大批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本报记者 冯毅松 实习记者 焦晋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5-27期

  • 第2019-05-26期

  • 第2019-05-25期

  • 第2019-05-24期

  • 第2019-05-23期

  • 第2019-05-22期

  • 第2019-05-21期

  • 第2019-05-20期

  • 第2019-05-19期

  • 第2019-05-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