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华风晋韵

交通变革推动城市文明

  •   科技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推动着各个领域的变革,提升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这一切的变化又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纵然有人想阻拦,你只可能拦得住你生活、工作的圈子,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永远无法阻拦。
      之前看过一个在微信群里流传的关于越南交通的视频,太多的摩托车在十字路口如蚂蚁般嗖嗖直行或者斜行,让人看了头麻麻地晕,似乎要生了密集恐惧症。我不能想象在那样的路口,行人如何通过。如我这样胆小的行人,可能要等上一天也过不了马路。
      也许,土生土长的越南人根本不会害怕,也许他们早已习惯了那样的生存和行车方式,对此可能根本不会在意,这于我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在我的字典里,摩托车俨如“马路杀手”。它既不怕比它大的车,因为它是弱者;它也不怕行人,因为它强大;所以,无论是宽敞的大道上,还是狭窄的街道上,甚至十字路口,一直都能看到不减速的摩托车、疯狂夺人眼珠的摩托车,飙车的年轻人就是王,他们在恣意挥洒青春的同时,向世界宣告着他们的速度。我佩服能骑好摩托车的年轻人,甚至中年人、老人、男人、女人,看上去是真的帅,但说实话,我是真的害怕摩托车,怕冰天雪地的街上摔倒的摩托车,怕12米长的大车下面血淋淋的头盔,怕自己在极速的摩托车面前晕头转向,不知所终……
      为此,我曾无数次地呼吁交通整治,特别是对当地摩托车的管理,希望大家在十字路口对交规多一些尊重,在人生的长路上多一些美好。
      看上去,今年是有行动了。
      似乎是一夜间,我转身看到了十字路口抢红灯的摩托车明显少了,据说有交警在查摩托车,不仅不让闯红灯,还让办理车牌照、戴头盔,否则不让上路。
      这能做到吗?我对此的怀疑程度不亚于对纠正“随地吐痰”的怀疑。毕竟,这样的整治要求已经讲了很多年,却一直无法彻底禁止。但是,怀疑归怀疑,不信归不信。似乎今年的包括摩托车整治在内的交通整治与往年真不一样,眼见得周围的确发生一些变化了。从上年的腊月开始,便有迹象了,先是307国道上竖起了长长的新的隔离带,到前几日朋友接我时仍在反复强调路上不让泊车,最多不得超过两分钟,否则会被拍照;然后是柳林街上的路宽了,我乘了出租车常常绕行的一条“堵街”居然畅通了很多;再就是我常去吃饭的一条街道上,没有那么多的车了,摩托车也很少,用我自己惊呼地表达就是:“柳林有街了!”确实,之前以能源为主的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便是楼高了,车多了,路窄了,街没了。而今,街重新回来了,居民们似乎终于从拥挤的人流车流中钻了出来,长出了一口气,感叹着说:这才像个街道嘛。
      摩托车也是,在整治得到成效的同时,也得到了被关爱的归属感。
      想起骑摩托车的同事小毛几年前说过的一句话。她说:其实我也觉得骑着摩托车闯红灯不安全,但是,等红灯的只有轿车和货车,摩托车又没有牌照,闯也不会罚款,大家都闯,自己一个人等,感觉挺傻的。
      傻吗?珍爱生命的不闯红灯,是傻吗?当正常行驶的大货车再也避不开闯了红灯的摩托车,你还敢说“红灯停”是傻吗?
      不能不佩服高科技给交通整治带来的便利,比如说,天眼拍照的24小时监督,让安全带的佩带、红灯前的等待成为了可能;所有违章信息的及时传送、违章罚款的可以在任何银行办理,少了说情的为难,多了自我责任意识的提升。
      所以,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科技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推动着各个领域的变革,提升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这一切的变化又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纵然有人想阻拦,你只可能拦得住你生活、工作的圈子,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永远无法阻拦。
      记得儿子五岁那年和我一起去省城,当我拉着他的手站在十字路口的斑马线上和许多省城人民耐心地等绿灯时,他愣怔地望着车流,若有所思地和我说:“妈妈,原来红绿灯是起作用的啊!”
      我忙回答:“当然啊。谁说不起作用了?”
      儿子解释道:“柳林的好像就不起作用嘛!”
      我恍然。然而,尽管这样,十几年过去后,柳林还是变了,现在的红绿灯也如省城一样,在发生着其作用了。我在红绿灯前的战战兢兢一年年似乎越来越少了,悬挂在十字路口的红灯终于可以拦住越来越多的前行的车辆了,秩序,在红绿灯前有了分界线,成了风景线。
      我相信,这便是文明的提升,一个小县城的文明提升。
      什么是文明?360百科的解释是:文明,是有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我想,柳林的交通应该算是公序良俗的一种吧?柳林的交通变好,无疑是柳林文明的一次大提升。
      前几日出门打出租,一上车就被司机师傅勒令系上了安全带,我说咱不上高速。他说不上高速也得系,今年交警查得紧,副驾不系安全带会被拍照扣分罚款的。原来推动文明进程的最有效手段还得要靠罚款,不罚到心疼肉掉,人们便不会改变和进步。这也许是变革需要的牺牲和代价。而这罚款的背后,便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的确,变革是需要有人做出牺牲的。一如我所在的公司门口,在整治中失去了车辆直行的权利,要出行必须绕行,住在院子里的交警也必须执行;一如长长的国道上,有多个路口都无法直接走到公路对面去,必须绕行;一如许多门店前的路面被凹了个造型,只为多留出一到两个合规的车位来;一如为了不在限行的道路上泊车被罚款,有一些车选择了新的道路出行,而这些选择便既是支持,也是牺牲。
      当然,变革中的牺牲也是可以看到希望的。比如,公司门前的不能直行只能绕行,换来的是门前车辆滞留少了、拥堵少了;对违停车辆大密度的贴罚单,换来的是越来越多的车辆停车规矩,越来越多的街道路面空出来了,来往车辆的行驶通畅了;国道上横穿口的减少,使国道上的车辆不再只是缓缓地踩着离合蜗行了,拥堵现象少了,车主行驶起来也觉得心情舒畅了。更不必说,消防车、救护车能开过去了,盲道也一点点露出脸来了,生命通道畅通了……
      何况,古往今来,真正的变革都是会受到各种褒贬的。一如这交通变革,从一开始便注定了褒贬不一,注定了有人称道,有人骂娘。为了有街有路,便需要有人奋不顾身地出来对违停车辆贴罚单,便需要有人去设身处地地考虑车为什么违停、车真正该停在何处。而那些还未习惯按规矩停车、一时还寻不到停车处的师傅,便会不停地被贴罚单,被误事,从而生出不迭的不满和骂声来。
      然而,有不舒服,才会有真的改变。在柳林这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必须进行的交通变革中,我喜欢看到的是改变带来的新习惯养成。每一位开始遵守交规的公民,当你习惯了红灯前的等待,习惯了坐在司机座和副驾座上系着安全带的坦然,你便是那个能守交规的文明人,你便是在为城市的文明和安全做出了了不得的贡献。
      而这一切,完全可能成为习惯,继而成为文明、文化,使整个城市受益,使百姓有了新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当然,变革也需要持续发力。而发力者便是变革的倡导者、践行者。这几日,我们眼见得同事小刘的车停在背面的街道上还被贴了罚单;眼见得外甥小任就在有关车辆乱停乱放的演说中严厉阐明:敢乱停乱放的,说明还没罚到肉疼。我想说,当我们的民众开始渐渐习惯了新的交通秩序,也希望这场交通变革的倡导者能够持续发力、善始善终,能够在变革中创新,在创新中更接地气,更多考虑民生,让变革真正服务于民众,服务于百姓,让百姓和社会真正受益。
      早上坐出租车,随口问了一句:您觉得这次交通整治给您带来了什么好处?
      师傅笑答:当然是生意好了。
      我说:为什么?
      他说:不让乱停车了,开车的人少了,打车的人自然就多了,嘻嘻……
      他果然是在偷着乐呢!
      我突然又想起来黑出租的事情,问他,是不是黑出租也少了?
      他说,那根本不是个事。因为,许多路边不让随便泊车。只要超过两分钟立马拍照,所以,钱不好赚,黑出租也少了,大概社会发展这么快,人们的素质都在提升,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谁还坐黑出租啊?
      是以,一件大凡正确的事情,一旦认真地做起来,附带而来的正面效应也不是倡导者最初都可以想全的。但我想,既然是一件有益于大众且有利于文明提升的事情,为什么不继续下去呢?何乐而不为呢?

    赵月琴/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5-28期

    • 第2019-05-27期

    • 第2019-05-26期

    • 第2019-05-25期

    • 第2019-05-24期

    • 第2019-05-23期

    • 第2019-05-22期

    • 第2019-05-21期

    • 第2019-05-20期

    • 第2019-05-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