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公布,大宁县购买式造林、生态扶贫经验成为全省唯一入选案例。为何一个山区小县能获得国家级的荣誉?5月22日,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了大宁县。
素有“三川十塬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之称的大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生态脆弱和贫困高发在这里叠加。一面是深度贫困,一面是生态脆弱,如何统筹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寻求突围的大宁县,在省委“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决策部署指引下,成功实施了购买式造林,让群众在兴林增绿中增收脱贫。
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大宁,位于吕梁山南端,隶属于临汾市。“穷”曾经是这里的代名词,“沟壑纵横资源少,荒山荒坡平地少”,全县一般预算收入连临汾市的1%都不到,是山西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发生率达27.2%,深度贫困村占25%;“生态脆弱”是大宁县经济发展的桎梏,“三川十塬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坡大沟深,恶劣的生态环境曾经让联合国的生态专家都认为这里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一面是贫困交加,一面是生态脆弱,如何同时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既看得见蓝天,绿了山川,还能让百姓挺起致富的腰杆?出路在哪里?
寻求突破的大宁县,在省委“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决策部署的指引下,开创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生态扶贫”之路——实施购买式造林,在全县掀起了通过兴林增绿让群众增收脱贫的建设热潮。
什么是购买式造林?县委书记王金龙告诉记者,购买式造林简单地说就是由政府制定规划、标准,造林合作社承包林地种树,验收合格后政府以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进行回购。
为了让老百姓吃上放心丸,大宁县确立了“县要有重点,乡要有工程,村要有精品”的原则,做到点面结合,点上出样板、出思路,面上出规模、出效果;在机制上规定了购买式造林的承接主体,必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占80%左右的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而合作社根据林业部门规划先行投资投劳造林,经专业验收合格后由政府购买。
走出脱贫攻坚的“双赢”模式
青山在,绿水流,艳阳照,空气新,是我们多少人为之梦寐以求的事情。同时还把漫山遍野的生态经济林变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在徐家垛乡索堤村,造林播绿、生态管护让这个小山村焕然一新。
只要有空,村民贺保生都要到山上转转,看看哪棵树需要培土、修剪,有没有毁林、毁苗的。他告诉记者:“合作社承包的造林任务,可得保证成活率了,尤其是防林防火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把林子看住了,否则政府就不回收,咱也就没钱赚了!”“66岁了,我这岁数打工没人用,能在村里干点零活,还挣这么多钱,想不到啊!”贺保生也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老两口种几亩薄田,年收入不足3000元。去年加入村里的造林合作社后,仅靠种树、管护就收入1万多元,摆脱了贫困。
据统计,截至目前,大宁县已正式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37个,发展合作社社员1991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578名;去年全县购买式造林5.3万多亩,生态脱贫1562户4699人,占总贫困人口的33%。
创新的造林机制为大宁播撒了更多的绿色。数据显示:近两年全县完成的购买式造林成活率均超过96%;2017-2018年每年的造林投入资金都超过了5000多万元,几乎相当于“十二五”期间的总投入;“十三五”期间,全县又计划造林20万亩,森林覆盖率将提高至46%。
除了购买式造林的经济模式,大宁县还通过设立“脱贫攻坚生态效益补偿专项基金”、实施林业资产性收益、建立森林市场、打造园艺大宁等多种模式努力拓宽生态扶贫领域,构建生态与脱贫的“双赢”模式。
荒山披绿装百姓展笑颜
站在山顶,只见漫山遍野的绿意扑面而来,一排排鱼鳞坑鳞次栉比,一株株油松苗迎风树立,迎春、连翘、山杏、梨花等竞相开放……
白村是大宁县购买式造林的两个试点村之一,自从推行生态扶贫、实施购买式造林以来,白村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荒山荒坡绿了,周边的人来学经验了,村民的心也热乎了。
“别看种树是体力活,以前可轮不上咱贫困户。现在是政策给我们吃偏饭了,跟着合作社种树,一天能挣100多元,还愁脱不了贫?”贫困户冯传堂乐呵呵地说。
“政府定规划标准,造林合作社承包林地种树,验收合格了,政府买林,付给咱种树养护的钱,几个月就能挣万把元,3年后,自家地上种好的树还归自己。我是村里的贫困户,以前为了生活,下过煤窑,卖过豆腐,进过铁矿,可像这样守着家给自己种树还发工资的好事,可是从来连想都没想过。”冯还堂一边栽树一边和记者唠着。
在村委会大院里,记者见到了被村民称为“能人”的冯明星。老冯是该村欣达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领办人,他的合作社有社员124人,其中111个是贫困户。2017年合作社社员人均造林就达到了34亩,人均年收入1.24万元。2018年又在邻村承包了种树2993亩,加上管护,社员们的人均收入都能过万元。
“满坡的油松、连翘、紫槐、侧柏,在合作社社员眼里可都是金饽饽。”冯明星说,“这种创新方式有效激发了农民造林的积极性,从‘要我造林’变为‘我要造林’,同时也让承接主体一开始就有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
本报记者 张云 通讯员 景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