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党建旗帜高高飘扬,社区有了“大党委”,街道有了“党建联盟”,大同市平城区街道社区从原来的“单兵作战”转变为辖区单位上下联动“抱团发力”,在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中,广大群众深深地感受到了党建引领下的幸福感、获得感。
走进大同市平城区,街道、社区规范完善的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党与群众密切联系的一个新亮点。群众活动场地大了,服务内容丰富了,环境更加优美了,来党群服务中心的居民们越来越多了。
抱团发力,构建党建新格局
近日,平城区振华南街城市基层党建综合体启动了“健康点亮社区”活动。打造健康角,针对不同节日、不同群体推出特色健康服务,推广健康操帮助居民未病先防等一系列精准服务送到了百姓的心坎上。
这是大同市平城区街道党建联盟的一个小小缩影。据平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晓艳介绍,目前,平城区13个街道全部创建了“党建联盟”,成立了88个“大党委”,覆盖125个社区,143家市直单位、142家区直单位和58家非公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加入进来,构建起了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享共建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让街道社区服务力量由原来的“单兵作战”向“联动融合”转变,实现抱团发力,精准服务。
振华南街党工委书记常占库介绍说,振华南街的街道“党建联盟”以党建综合体的形式发挥着党的引领和集聚效应,“百姓的需求街道社区摸得准,单位的优势自己底儿清,你没的我填补,我没的你来加,服务群众更接地气,成员单位也有了成就感、责任感。”
开源街与联盟单位大同银行魏都新城支行支部联手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缴纳养老、水、电、气、暖进一扇门搞定;北苑路一带流动人员多,占道经营现象令人头疼,北关街道党工委联合市容、环卫等成员单位开展了3个月的联合整治,周边环境大力改善。
创新探索,红色基因夯阵地
如今,居民们有什么困难、遇到哪些疑问,不约而同地会找社区、街道。大同市平城区南街街道党工委书记石晨东说:“居民有什么事都来找社区、找街道,这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的‘红色本领’就更需要加强。”
围着老百姓创新服务,近日南街共印制了18种便民服务手册,总计两万多份发放到街道、社区以及各类民生服务场所,方便办事群众了解程序、掌握政策。“南街管辖范围全部在古城内,街道、社区的硬件相对差一点,但绝不能在软件上落下步伐,为民服务要有骨架有血肉,有灵魂,将服务具体落实到每一件为民服务的小事上,一句暖心的话,暖的是百姓的心,树的是党的好形象。”石晨东说。
平城区向阳里街道柳港园社区“红色社区”“红色物业”的打造,让一个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统领,社会组织、物业公司为助力的多元化社区治理新模式呈现在群众面前。柳港园物业公司退役军人多、党员多,向阳里街道柳港园社区将该物业公司吸纳为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身为退伍军人的物业经理成为社区党支部兼职委员,小区内的各类问题、事项决策、规划等问题列入社区“大党委”会议重要内容,“红色物业”化解了物业与业主之间的“心疙瘩”,实现了服务群众的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让居民反映问题、解决问题有了“主心骨”。
服务民生,惠民实事数不清
群众利益无小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叫“以人民为中心”。
刘鹏红家生活没着落,南关街道平康里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文杰依法帮助其申请低保时,才得知刘鹏红连身份证都没有。从此,张文杰几乎成了刘鹏红的监护人,办理户口、身份证,申请低保、办银行卡……张文杰跑前忙后、自掏腰包,办妥了所有事宜。可是,没过多长时间,刘鹏红又将身份证、银行卡全部丢了,同样的程序,张文杰带着刘鹏红又走了一次。“别人还以为我是刘鹏红的亲戚呢,说实话,为这样的困难群众办了事,心里也才踏实。”
家在北关街道的王波(化名)来自一个失独家庭,数年来一家人无法从阴影中走出来,而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已是一贫如洗。北关街道党工委积极为其申请廉租房,为了让其融入社会,又联合街道联盟成员单位帮助其就近就业。目前,王波夫妇的生活回归正常。感恩于街道党工委,一有公益活动他也主动来参加。“群众的信任很宝贵,我们就是要让居民们感到,无论遇到什么事,有街道、社区,他们不孤单。”北关街道党工委有关负责人说。
平城区新建北路街道卫星里社区“大党委”书记李莉芳常常与社区工作人员摸排辖区群众的需求清单,“只有精准掌握了老百姓的需求,好事也才能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正是靠着摸排,得知家住花园里的居民张小青,因一直未办理暂住证,孩子上学遇到了困难,街道、社区立即与“大党委”成员单位平城区第32小学校联系,校方特事特办为孩子办理了入学,“拿到孩子入学通知时,我感动得哭了,社区真是帮了我大忙了。”张小青激动地说。
本报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邸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