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高质量项目激发山西磅礴新动能

  • 今后我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将实现“一图通办”“一窗通办”,图为省城太原某建筑工地。 本报首席记者 王蕾 摄

  •   炎炎盛夏,三晋大地万物并秀、生机勃发,项目建设工地处处热火朝天,让人强烈感受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
      加快推进雄安至忻州高铁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确保大张高铁、太焦高铁按期建成运营;
      加快完善高速路网结构,建成右玉至平鲁、阳城至蟒河高速公路,打通蟒河出省口,新开工临沂黄河大桥及引线工程、运三高速三门峡公铁黄河大桥连接线等出省口项目;
      推进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做好小浪底引黄、中部引黄、东山供水等大水网三大骨干工程扫尾,加快县域小水网建设;
      力争蒙西——晋中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运营,确保晋北“一交一直”特高压配套工程投运,开工建设晋东南特高压长治站配套电源工程和太原北、大同新荣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
      ……
      项目是社会发展的依托和载体,是经济工作的主战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重大项目的谋划与建设对于我省加快转型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大支撑与牵引作用,全省上下高质量谋划实施6000多个项目,以项目建设支撑牵引我省转型发展。

    高起点,优质项目谋划在先

      山西作为国家的能源基地,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今日之山西,正积极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承担新的使命。
      重大项目谋划在先,是推进项目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道程序”,更是关键之基础。我省坚持全域抓谋划、对接抓谋划、常态抓谋划、精准抓谋划,形成在建一批、开工一批、谋划一批的格局。在深化转型项目建设年过程中,全省聚焦总量提高、项目提质、推进提速、服务提档目标,高质量推进项目谋划与实施。记者了解到,今年全省将实施6000多个项目,计划投资超过3万亿元,预计当年完成投资约6400亿元。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正在切实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的山西找准定位、全面对接,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在三晋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截至目前,全省储备项目总投资超过4万亿元,其中建设库中的亿元以上项目3406个,占比53.5%;计划投资5421亿元,占89.3%,包括美国AP、道达尔、西门子、施耐德、中国商飞、中电科、百度、秦淮数据等国内外著名企业纷纷落户我省或布局新项目,重大项目的支撑和牵引作用进一步凸显。
      谋划的意义正在于提升“含金量”“含新量”和“含绿量”。值得注意的是,我省从“新”出发,科学谋划生态环境类、产业类、基础设施类PPP项目,全方位补短板、全过程监管、全域性发力。加强项目规范性审查,新引进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全省的产业政策,符合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环保要求,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其配件、绿色建材和文旅康养等产业,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磅礴新动能。

    破难题,全力加速推进建设

      近年来,随着国家简政放权,项目报建审批虽然得到一定精简,但审批涉及部门多、事项繁、耗时长、成本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制度性交易成本仍然偏高,影响企业投资活力。
      如何加大转型力度,聚集发展后劲,实现高质量发展?我省放眼全局、深谋远虑,围绕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进行谋划,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5月2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今后在我省,一般性工业项目审批将只需 45个工作日即可办妥。
      “今后我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将实现‘一图通办’‘一窗通办’,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至竣工验收审批时限压减一半以上,减至100个工作日以内,一般性工业项目审批时限压减至45个工作日。实现‘一事跑多处’转变为‘一窗办多事’,解决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难、审批慢、审批繁等旧疾。此项改革在全国属先进行列。”省住建厅巡视员李锦生介绍。
      省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新才介绍,此次改革通过“减、放、并、转、调”五大措施,统一审批流程,国家保留审批事项74项,而我省仅为45项。“我省一改过去审批前置条件相互制约的旧疾,今后凡是已经提交过的材料不用再次提交,全过程申请材料不超过100项。”刘新才表示。
      记者了解到,到今年年底前,我省各设区市将编制完成“多规合一”的“一张蓝图”,实现“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与相关系统平台互联互通;到2020年6月底前,将建成全省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

    强素质,创新优化营商环境

      6月,坐落在省城太原南端的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人来车往,一派忙碌景象……
      繁忙,源于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促进实干的创新机制。
      开发区是招商引资的“窗口”。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是我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第一突破口,通过整合、改制和扩区,理顺了体制机制,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能,为企业提供了更宽更广更大的投融资空间,并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群。
      经济竞争力之争,就是营商环境之争。我省如何在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道路上越走越好?答案就是对标国际评价体系,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重商、优商、亲商,已经成为我省招商引资发展的六字“真经”,全省上下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效”,打造“六最”营商环境,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招商引资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如今,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富士康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以吉利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以江铃重汽为龙头的重型汽车,以磁浮轨道交通产业园为龙头的现代轨道交通,以京东山西亚洲一号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以山西高等创新研究院产业化基地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以益海嘉里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大数据、高端制造、科技研发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服务再升级、环境再优化、发展再提速。全省项目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新兴产业项目数量进一步提高。今年实施的产业项目中,新兴产业项目投资占比达到81.9%,在省级重点推进的工业项目中,新兴产业数量占八成以上。入库的1463个服务业项目中,文旅、康养、物流等现代服务项目381个,总投资2050亿元,超过服务业项目总量五分之一。目前开复工项目923个,占比79.5%。
      只争朝夕,拼搏赶超。在转型项目建设的推进下,我省高质量发展势头正劲,向着未来的辉煌前景奋力前行。

    本报首席记者 王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7-05期

    • 第2019-07-04期

    • 第2019-07-03期

    • 第2019-07-02期

    • 第2019-07-01期

    • 第2019-06-30期

    • 第2019-06-29期

    • 第2019-06-28期

    • 第2019-06-27期

    • 第2019-06-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