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高县友宰镇友宰村村民张爱硕做梦也没有想到,能够首批享受“136”医疗扶贫政策,仅仅花费1000元就完成了需要花费30万元才能做的大手术。
张爱硕由于左腿股骨头坏死,大专文化的他连工作都找不上,经过该县科教局驻村工作队努力,县人民医院聘请北京积水潭医院的专家,给张爱硕成功进行了左侧腿股骨头置换手术。儿子手术的成功,让张军老两口热泪盈眶,他们逢人便说:“扶贫政策就是好,扶贫人员给我家办了大好事了!”
据统计,去年我省因病致贫返贫人口由55.19万下降到31.33万,大病集中救治病种扩大到31种,住院实际报销比例平均达到90%以上。在健康扶贫工作中,我省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精准施策,建立长效机制,斩断贫困群众“病根”,有效提高了健康扶贫成色。
一项有温度的民生工程
俗话说,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场大病全泡汤。医疗扶贫,是一项有温度的民生工程。何谓有温度?从顶层设计上,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健康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场关键战役。
今年5月17日,一批参加“银龄行动——健康扶贫”的专家来到黄河岸边的永和县,他们当中年龄最长的毛传琰老人已经是87岁高龄,最小的王亮也有47岁。
永和是国家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全省确定的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今年年初的两会上,我省明确提出,要确保包括永和县在内的最后1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对于永和县来讲,此次“银龄行动”的举行无疑是一次雪中送炭。
58岁的冯德保一大早就赶到了永和县人民医院。据冯德保讲,自己开三轮车时拉伤肌肉,医生开了药,让在家休养。吃了几天药,见没起多大疗效,肩膀疼了一个多月后,他准备前往临汾市医院治疗。前一晚,他在地方群里看到了北京的专家在县医院义诊的消息,喜出望外的他赶紧赶来瞧病。
毛传琰经过仔细询问与观察诊断为肩周炎,并建议冯德保拍张片子进一步确诊。据毛教授讲,这是他第一次参加银龄行动,但不会是最后一次,未来不一定会亲临现场,可能会通过网络问诊等形式继续参与活动。
据了解,此次“银龄行动”是一次健康扶贫专项活动,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政策有“温度”百姓得幸福
“住院治病先交押金”是医院的惯例。2016年底,隰县打破这种惯例,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打开“绿色通道”,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就诊模式和“一站式”结算服务,以确保农村贫困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医疗部门设有专用绿色通道,配备有导诊医生,引导患者进行挂号、检查和住院,患者在入院时,只需出示“健康扶贫就诊卡”、身份证便可“零”费用住院。诊疗结束后,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和医保托底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后,只需缴纳个人自付部分……
隰县下李乡合石沟的贫困患者马福星,怎么也没想到,看病他只掏了1.10元。2018年马福星住院共花费4873.83元。基本医疗报销3466.55元,大病保险报销1044.96元,“136”补偿348.32元,补充医疗保险报销 11.9元,民政救助1.00元,这样算下来,他只需自己支付1.10元医疗费。
隰县人民医院有一本“台账”,台账上清清楚楚记录着贫困患者的家庭情况、所患病种、签约医生、分管领导等。“通过对这些人建档、分析,有助于我们开展针对性的治疗和康复,让每一位贫困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和规范管理。”隰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瑞萍说。
如今,在隰县,不管是哪个乡、哪个村,都可以在家里的显眼位置看到一张塑封的卡片,上面是4名签约医生的信息,包括照片、姓名及联系方式。
“以前得了病,能忍就忍,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现在稍微有点儿不舒服,给我的签约医生打个电话,他就会告诉我去哪儿,挂什么科,真的是方便多了。”贫困户药慧艳感慨不已。
久久为功构建长效机制
岢岚县岚漪镇石家会村村民崔国宝拿出一个账单,上面记录着他因患膀胱癌在岢岚县人民医院住院期间的治疗费用:总费用7275.38元,基本医保报销5094.08元,民政医疗救助700元,补充医疗保险报销 927.6元,自己支付553.7元。“这不,有健康扶贫的好政策,我就能安心看病了。”笑容满面的崔国宝说。
2015年以来,以58个贫困县为主战场,我省采取超常规措施,拿出过硬办法,遏制和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健康扶贫制度不断健全,政策日趋完善,真招实招层出不穷,特色工作亮点纷呈,逐步探索形成“双组长”引领,“双督导”推进,“双签约”服务,“三个一批”救治、“三保险、三救助”保障看得起病,“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保障看得上病,“136”兴医工程保障看得好病的健康扶贫山西特色。
统计数据显示,到2018年底全省因病致贫返贫人口由55.19万下降到31.33万,大病集中救治病种扩大到31种,住院实际报销比例平均达到90%以上。同时,在深度贫困县——天镇县实行“一县一策”专享政策,村医通过考核可以择优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在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全省117个县(市、区)全面推进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实现行政、人员、财务、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管理。所有贫困县医院均由三级医院实现定单位、定责任、定目标、定任务、定考核、定待遇“六定”式长期帮扶。
本报记者 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