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逸事遗迹已被人写得太多了,连他的坐骑赤兔马亦被详尽描述过,再写也没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内容了。
想来,为关羽扛青龙偃月刀的周仓似乎还没有被详细搜索过,其实周仓与关公过从甚密,相处最洽,其关系之铁无人可比。于是,我把陈寿的《三国志》一卷一卷细细研读。一卷读罢,并未见周仓二字,再一遍从头阅起,仍不见周仓的踪影。这时,我怀疑是否罗贯中老先生为了突出关帝的忠义仁勇和豪放伟岸的气概与形象,凭空塑造了周仓这个并不存在的历史人物?可是又一想,关帝故里河东一带的男女老幼都知道周仓是关帝的老乡,两人的家只有一山隔着,周仓是平陆县人,而平陆县嘉庆、康熙、乾隆、光绪四部《县志》上都有周仓的记述。再说啦,早在元代前期鲁贞撰文的《汉寿亭候碑》就有“乘赤兔兮令从周仓”之语。而《山西通志》更是言之凿凿,谓“周将军仓,平陆人,初为张宝将军,后遇关公于卧牛山,遂相从。樊城之役,生擒庞德,守麦城,死之”。另一部志书上还写到,与周仓一同战死的还有参军王甫。
周仓死后并未归葬故里。据乾隆年间的学者王缄考证,周将军殉节麦城,其墓在邑东南四十里之长板坡,即曹刘交兵处的一个名为“麦城堤”的所在(《秋灯丛话》),而他的衣冠冢则在山东省的宁阳县。
如此看来,周仓是真有其人了。所以清代学者梁章钜先生说“里居事迹,卓然可记,未可以正史偶遗其名而疑之也”。至此,我也就释然了。
然而,有关周仓的事迹,几乎皆为神话传说,其故里巷陌妇孺皆能诵之。兹记叙如下。
划沟
周仓世居平陆县部官乡西祁村。由于解梁的盐霸专横狡诈,乡邻们长期吃不到咸盐,以致四肢无力,头晕目黑,多患病症,有因之而毙命者。周仓目睹此状,怒从心起,操起一根扁担,翻越中条山和盐霸理论。言不数句,盐霸纵恶犬扑仓,仓抢起扁担,立毙恶犬。盐霸挥刀欲绝,仓以扁担相拒,不数合,击杀盐霸。众盐工见老板被杀,齐执利刃击仓。仓寡不敌众,即向家乡逃奔。离家二三里处,眼看被盐贩追及,仓用扁担就地一划,切出一道千寻之深的鸿沟,从中条山麓直到黄河岸边。众盐丁不得逾越,只好退去,仓亦流亡江湖。乡亲们感念仓之义举,遂将此深沟取名“划沟”。今称“周仓沟”者是也。
杀驴济贫
陆县北的中条山有座山峰叫牛家院。这里的山民们生活极其贫苦,年年有饿死之尸,岁岁有冻馁之骨。老一辈的人说这“院”中有金银珠宝,只是院门难开。所谓“院门”,就是对面山上的那面刀劈斧削的绝壁。一日,周仓砍柴来到牛家院,一位须眉皆白的老者见他虎背熊腰,气力过人,就对他说:“院门的钥匙其实是一叶驴肺。这山里有一头野驴,桀骜无比,如虎如狮,常食人畜。它的肺能开启院门。”仓听罢老者言语,即手持利斧,遍找野驴。野驴适在山涧饮水,仓即挥斧砍杀野驴,摘取其肺,驴肺旋即化为钥匙。仓开了院门,只见一妇人正在碾米。老者曰:米粒即金粒也。仓招来山民,每人掬一掬米粒而去。嗣后山民以此金粒置办衣具、牲畜,种粮种棉,修路挖泉,人勤年丰。牛家院从此彻底脱贫。
搭救刘母
常乐乡位于平陆县西的一座小塬上,这儿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自古盛产鲜桃。塬上的那座茅草屋内,住着刘姓夫妇和他们的老母。刘郎夫妇视老母为老奴,一切家务都让老母去做,他们俩吃细米白饭,却让老母喝稀糊糊。一日,老母做饭时不慎将灶火引燃了茅草房,立时,大火吞噬了草房和家什。刘郎从桃园归来,不去扑灭余火,反而操起铁铣朝老母颈上割去。这时,忽见一条扁担从斜刺里飞来,打落了铁铣。刘郎又拿起锄头砸向其母,又听见“咣当”一声,锄头飞出好几丈远。这时只听见空中一人厉声叱曰:汝欺母太甚,吃我一刀!言未毕,刘郎右手断落,血流满地。又听空中厉声曰:吾乃西祁周仓也,汝夫妇若敢欺天杀母,定斩不饶!(作者系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政协原秘书长)
孟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