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芮城县阳城镇发扬钉钉子精神,不畏困难,勇敢担当,坚持目标导向,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彰显地域特色,科学谋划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让辖区百姓幸福感、获得感与日俱增。
七月,“三伏”启,太阳如火炉般烧得正旺,这也是晋南芮城县“枣乡”阳城镇热闹而繁忙的时刻,在这里,我们看到阳城儿女前赴后继的身影。
阳城镇党政干部走进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劳作;走进农家小院,为村民排忧解难;走进村委会,帮村里出谋划策……一个个精神振奋、干劲十足,争当乡村振兴发展的“先行官”,当好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店小二”,用实干和担当,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深耕“绿”产业
阳城镇有两张让人“垂涎欲滴”的名片,一个是闻名山西的红枣、花椒之乡,另一个是阳城卤肉,地方名吃,山西一绝。
守着“香饽饽”,怎样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大伙儿的日子红火起来?这是镇党委书记胡丹英上任的118天时间里,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在“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中,他们在原来“红枣、苹果、畜牧养殖”三大产业的基础上,打造“强枣、提椒、兴牧、优果”和发展壮大卤制产品的“4+1”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绿色、特色产业发展为杠杆的产业发展之路。
其实,绿色发展也是芮城县委、县政府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和自觉坚守的发展“底线”,6月5日,芮城县委书记张建军荣膺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全省个人唯一获此殊荣。
久久为功必有成,当地的苹果、花椒、芦笋、屯屯枣、香椿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该县还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12项国家级荣誉奖牌。他们探索出一条发展与生态相得益彰、经济与社会有机融合的“绿色GDP”发展之路。
6月16日,在阳城镇5万亩红枣示范基地里,枣花怒放,为深入挖掘红枣文化,提振枣农发展信心,巩固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域旅游建设,芮城(阳城)屯枣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的“阳城屯枣、红透天下”晋秦豫黄河金三角枣花诗会如期举行。
目前全镇红枣面积5万亩,年总产量2.8万吨,年产值达1.5亿元,发展薰枣加工户122家,年加工薰枣达4000吨,占全国薰枣产量的70%以上。红枣现已成为阳城镇的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目前,新引进的紫晶乌枣自动化生产线,试点成功后,将全面推广。
翟家行政村党支部书记翟云周告诉记者:“今年,镇党委、政府为了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出全镇17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100%过五万的目标,我们召集村民代表、致富能人征求意见,确保不折不扣达标。”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该镇在扩大花椒栽植面积,延伸产业链条的同时,开工建设江口、做大阳干两大农产品交易市场。结合“凤还巢”计划,他们计划培养更多的卤制能手,加快卤制产品研发速度,设计阳城卤肉的统一形象标识,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让卤制品进入万千家庭的餐桌。
开通“情暖老乡”直通车
乡村要振兴,经济要发展,都离不开平安、和谐的环境。
今年以来,当地天气“高烧”不退,农田“喊渴”,尤其是阳城镇沿山一带村庄旱情严重,老百姓吃水都成了问题,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自救”。
旱情就是“命令”,刻不容缓。胡丹英和镇长吕翼虎立即召集邀请沿山群众代表到政府集体商议对策,并连夜前去找县领导反映问题,建议协调沿山一带通过现有的机井修筑蓄水池,解决旱灾年群众的吃水难问题。
化解信访矛盾,也是促进发展的过程。针对当前存在的信访问题,阳城镇提出了“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以理服人”的阳城工作法,对于不同的案件分别对待,开通了悬挂有镇党委书记、包村干部、村级主干亲笔信的镇村“情暖老乡”直通车,在全镇树立起“不让老乡多等一分钟”的为民服务理念,胡丹英经常告诉机关干部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如果前来政府机关办事的是自己的父母、家属,大家还会不会、愿不愿意让自己的父母、家属在办事的过程中耐心等待再等待。”
自此,机关办事的效率大大提高,百姓纷纷点赞。
小城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环境建设这块发展短板不补齐,不仅经济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难以最终落实,更会影响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他们通过开展“集镇提质换颜专项行动”,拆违建、清摊点、净橱窗、搞亮化,小城镇形象得以改善,群众拍手叫好,在集镇商户门前自发组织了一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文艺演出。
叫响“诚信”道德品牌
在阳城镇南街标语牌上面醒目写着“做讲诚信、有温度、懂感恩的阳城人、你我责任在肩”。这是当地政府引导辖区百姓叫响“诚信”道德品牌,提升阳城温度发出的“动员令”。
在“改革创新 奋发有为”大讨论中,阳城镇提炼出了“诚信友善、团结奉献、求实创新、担当有为”的阳城品格和“勤思善谋、敢闯敢拼、真抓实干、争创一流”的阳城作风。
榜样的力量直抵人心,唯有奋斗才能不负时光。他们通过举办“村级先进事迹讲述会”和“农村后备干部先进事迹讲述会”,北里庄村支部党员积分制管理、东风村壮大集体经济、杜庄村维护稳定、孙涧村义务劳动等先进集体典型;农村后备干部中的侯鹏辉、张海明、鲁博特等创业典型脱颖而出,在全镇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起了人人争当先进、人人争做典型的干事创业氛围。
面对当前农村部分不赡养老人、高价彩礼等基层治理突出问题,他们提出了“红蓝黑”三榜制村规民约管理办法,人人做“讲诚信、有温度、懂感恩”的阳城形象代言人。红榜主要是表扬村里的好人好事,为其他村民树立榜样;蓝榜主要是对一些不好的现象、行为进行提醒;黑榜主要是对一些屡教不改的行为进行监督。全镇形成了以正能量激励为主的发展导向。
北里庄村通过连续三个月的“党员联动,全民动手净化家园”行动,该村料场自然村村民侯彩云主动提出每月参加村义务劳动,用自己多年来的理发手艺为村民免费义务理发。通过“红蓝黑”三榜制村规民约的有效落实,教育引领民风向善向好发展。目前,17个村村规民约已经全部上墙。
改革未有穷期,发展永无止境。七月,又是一个艳阳似火的七月,七月的芮城大地,有一种旗帜在招展,有一种激情在涌动,阳城儿女同心合力走进生机盎然的七月。
本报记者 翟步庭 通讯员 张学晋 贺菊荣 杨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