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休闲空间

王莽岭游记

  • 王莽岭云海奇观。 翟苏旗 摄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王莽岭发展变迁调研暨短视频赋能实践团队是隶属于浙江传媒学院的一支暑期实践小分队,团队由浙江传媒学院李新祥教授指导,共计成员12人。
      7月6日,实践团队来到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王莽岭景区,开始了为期一周的社会调研。
      经过前期资料收集和小组开会讨论,确立了活动拍摄内容和采访对象,旨在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宣传王莽岭景区,在社会实践中领略王莽岭的魅力。
      7月7日凌晨四点,实践团队在景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出发,前往素有“太行云顶”之称的王莽岭景区内的著名景点——观日台。黎明时分的山间,冷得让人直打哆嗦。在昏暗的山顶,负责摄像的同学架好机器等候在一边,其余同学为自己的抖音拍摄做好最后准备。
      渐渐地,远处天空由最初的黑暗变得明亮起来,远方透出的一丝金光把整个天空渲染成一片蓝。从山顶俯瞰,群山在云雾中显得若隐若现,好似身处人间仙境。
      此时,同学们站在海拔1700余米的山上,才真正体会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随着周围游客的呼喊,我们恍然回过神来,原来太阳出来了。看着它从开始的一点金黄慢慢绽放成照耀的光芒,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之后,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欣赏了王莽岭景区较为著名的龟鸵峰、伟人峰、方知崖、刘秀跳等。走在山间的小道,看着不远处屹立着的大山,再一次为眼前的景象感到惊叹。“不登王莽岭,岂识太行山。天下奇峰聚,何须五岳攀。”简直就是王莽岭的真实写照。
      你会体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乐趣和情怀,似伟人、似龟鸵、似猩猩,这是一种想象力,一种情怀,一种对山水的热爱。这里的山除了一种浑然天成的壮观,更多了一种赏心悦目,高达96%的植被覆盖率,使得原本雄壮伟岸的大山多了一种鲜有的清秀。
      登高望远,望远明志。厌倦了朝九晚五、人情世故,来这里,看山,看云海,看奇松,看云的移动,看山的壮阔,看自然的创举,整理心情,是为了更好地上路。
      还沉浸在王莽岭苍翠耸立的群山世界里无法自拔的我,坐上了开往挂壁公路的车。来之前,就对王莽岭的挂壁公路有所耳闻,虽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当我真正看到它的那一瞬间,只有“叹为观止”可以形容。
      “之”字形的公路静静盘旋在山沟里,数百米的落差是我没见过的震撼,后座的锡崖沟老人在向周边人讲述修建的历史,讲到驴道、狼道、羊窑,讲到为建路牺牲的老支书董怀跃、村民宋双保。
      这位老村民由衷地感叹:“这条路真是为子孙积了福!”这个“福”不仅在几十年前让庄稼得以运出,使村民不再与世隔绝,也在近几年为村民开辟了旅游发展的致富之路。
      身临头上壁立千仞、脚下万丈深渊的悬崖峭壁,我想锡崖沟人民是有信念的、有精神的,愚公移山的无畏、百折不挠的坚韧、自力更生的创业、牺牲自我的奉献的“锡崖沟精神”,在他们身上担得起、受得住。锡崖沟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发图强、排除万难建设祖国的缩影。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如果说这世上真有桃花源的话,那大概就是锡崖沟的模样吧,枯藤老树、远山田野,村子里的人们就在山沟里过最简单的生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7月8日,陵川县第二十期干部基本能力提升讲堂开课,李新祥教授带大家一起了解了新视听发展状况和如何成功运营抖音。教授从互联网超级应用新特征、新视听产业新格局、抖音平台数据与发展新趋势、抖音内容生产新策略、政务短视频运营新方法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让大家对现阶段主流媒体发展有了基本的认识,也学到了许多有关抖音运营的干货。
      通过教授的介绍,我们对抖音等短视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短视频相较于图片、动图更加详细直接,但它又不会像传统视频一样繁杂冗长。在一定时间里,短视频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商业价值,会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一种常用性手段。因此,学会熟练使用抖音等短视频软件对于个人和团体都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媒体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生产出更多优质的短视频作品,打造属于陵川的特色名片。
      7月9日,我们出发去了农家乐,这里的农家乐烟火气十足,我们去时恰逢中午。农家乐里的住户游玩归来吃饭,十几个意气风发的老人坐在门口唠家常,他们都是暑期来这里常住一两个月休闲避暑的,我原以为他们是一个地方的老朋友相约来到这里,后来爷爷奶奶们告诉我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职业也不尽相同,年龄最大的有90多岁。他们在这间旅馆相遇,一起打牌、散步,聊聊家常理短。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种吃完饭坐在门口唠家常的情景似乎只在我小的时候看到过。坐在家门口、搭个遮阳的棚子,说说家常事、聊聊人生。如果你问我,什么是人间值得?我想说这就是。
      太阳热烈,水波温柔。这里没有城镇化发展的冷漠,只有回归村落之间最原始的状态。你可以静静地在这听爷爷奶奶唠嗑,或许是风趣的爷爷讲他一生最精彩的经历,亦或是慈祥的奶奶诉说岁月的故事。
      7月10日,我们走进“锡崖沟精神”的源泉——宋志龙老书记的家里,听他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可以说没有宋志龙老支书的决心,挂壁公路也不可能顺利完工。一进到他家,我首先就被大厅满满一墙的照片震撼了。一张张照片记录着他与挂壁公路的点点滴滴,承载着那一代人的艰辛岁月。从宋支书口中我们得知,早期,由于没有路,锡崖沟村民只能被困在山沟沟里自生自灭,很多人从生到死都没有走出大山一步,对他们来说,外面的世界很遥远也很梦幻。能拥有一条通往外界的路,是锡崖沟人民日思夜想的一个梦。
      借着改革的春风,锡崖沟人民为了过上好日子,立志要修出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路,恰逢宋志龙退伍,心系家乡的他打算接过前辈修路的接力棒。大约从他做出决定的那刻起,他已然做好走一条艰辛路的准备。
      在修建过程中,面对紧急的财政问题,险峻的自然条件,希望渺茫的未来,大家想要放弃的时候,宋志龙却怀着最初为人民服务的心坚持到了最后。
      他说:“也许是我当过五年兵的原因,‘为人民服务’已经深入我心了。”对宋志龙而言,他始终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让人民走出去”就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
      此次社会实践,几多欢喜,几多心酸。我们领略了祖国秀丽的大好河山,感受了王莽岭淳朴的民风。站在山巅,遥望日出,俯瞰云海,宛若身处人间仙境。走挂壁公路,穿万丈深渊,听历史故事,感受人民的力量。
      这一切,给参加此次实践的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收获。静听云海时的淡然舒畅,踉跄穿行时的紧张震撼,专心听讲时的喜悦满足,都是我们此次实践的真实所感。
      实践当中的辛酸疲劳是在所难免的,舟车劳顿之后,却还要在第二天凌晨四点登上太行云岭拍摄日出和云海,拍摄采访,奔波劳累。回到酒店后,还要讨论方案,联系相关人员。多少次深夜才结束,又有多少次凌晨便出发。
      在这几天中,还有人水土不服,整体的一些计划被打破,又有一些联系好的人临时有事,进度被拖慢。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实践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不论怎么说,在这里见到了人间仙境,感受到了“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五湖四海,皆为兄弟”,学到了很多知识与人生经验。如此说来,这些苦,这些累,又算得了什么!

    张思琪 荣怡婷 马亦寒 蓝天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7-23期

    • 第2019-07-22期

    • 第2019-07-21期

    • 第2019-07-20期

    • 第2019-07-19期

    • 第2019-07-18期

    • 第2019-07-17期

    • 第2019-07-16期

    • 第2019-07-15期

    • 第2019-07-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