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71岁的刘还照父子一大早顾不上吃早饭,就来到自家在山圪梁上种植西红柿的地里。西红柿秧已经长到了一人多高,翠绿的叶片中间挂满了一串串红灿灿的果实。“没想到第一年试种就成功了,收成还不赖,6亩西红柿挣3万元应该不成问题!”看着长得圆滚滚的西红柿,刘还照父子俩笑得合不拢嘴。
刘还照是方山县圪洞镇东胜山村村民,他种植西红柿受本村村民李保顺的影响和村集体的引领。
2018年,李保顺等部分村民结合当地远离城市、污染少、水资源丰富、纬度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等特点,试种西红柿等农作物,当年西红柿每亩收入七八千元。试种的成功,引起了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高度关注,很快村集体就引进西红柿等食品加工的方山县鹅苓农牧有限公司,并成立了方山县东胜山绿东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9年,方山县疾控中心扶贫工作队和东胜山村村支“两委”借振兴乡村的东风,就村里的设施农业进行了新的规划,并为西红柿种植户每亩补贴500元的同时,采取“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大力发展西红柿产业。但村集体明确要求种植户不得使用化肥和农药,必须全部施用农家肥,真正产出天然绿色无污染的西红柿。
“现在,村民们已经熟练掌握蔬菜种植技术,温饱问题不愁了,大伙又有了致富的新愿望。”村委会主任吴祥俊介绍,“村里能浇上水的地全部种植了西红柿,共种植了107亩,基本达到了贫困户人均1亩的状况。目前,西红柿已经上市,由于西红柿是绿色产品,口感好,营养丰富,收购商以每斤1元的价格进行收购,这个价格要高于一般市场收购价,也解决了过去农民‘顾得上种、顾不上卖’的销路难题。”
“我每天早早地把采摘的西红柿拉到方山县城卖,要比收购价每斤高出五六毛钱。”李保顺咧着嘴笑着说,“我可算是吃上西红柿的甜头的,12亩西红柿今年预计可收入7万多元,可算盼到了好日子,做梦都能把人乐醒。”
东胜山包村领导、方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雒雪梅说:“前两天东胜山村西红柿样品已送省上检验,申请质量认证和注册‘胜山红’商标,努力打造本土特色有机产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李全明 通讯员肖继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