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全国排名第13位;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开工率连续4个月保持在90%以上;截至5月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去年年底净增加209户。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省11个市全部实现正增长,其中,朔州、运城、大同、太原、长治、临汾增速高于全省。
毫无疑问,这是一份非常不错的成绩单。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些信息:生态环境部对上半年环境空气质量同比恶化、年度目标完成情况严重滞后的城市进行预警提醒,我省的太原、大同、长治、朔州、忻州位列其中;7月30日,省生态环境厅对第二季度严重超标的9家企业进行集中约谈……
经济发展一加速,环境质量就变差,这说明我省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依然存在着不少矛盾。而且,根据往年的情况,进入下半年,这方面的矛盾可能会更加突出。
也正因为如此,《山西省打赢蓝天保卫战2019年行动计划》已经明确:“从10月1日起,未按要求完成年度治理改造任务的企业(包括无组织排放治理),予以停产治理。钢铁、建材、焦化、铸造、有色、化工等高排放行业,达到相应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且完成无组织排放治理要求的企业,采暖期实施差别化错峰生产……”
据了解,上半年,我省能源工业实现利润总额487.9亿元;材料与化学工业实现利润总额91.2亿元,消费品工业实现利润总额41.3亿元,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33.9亿元……
这样的环保形势,对这样的产业结构意味着什么,无需赘述。
那么,该如何最大限度降低生态环境保护在短期内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
我们注意到,《山西省打赢蓝天保卫战2019年行动计划》中明确要求,各市要建立错峰生产企业豁免清单,而列入豁免清单的企业必须符合以下标准之一:完成治理任务的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工厂示范的企业;污染物排放达到超低排放标准(没有超低排放标准的行业,污染物排放低于行业特别排放限值20%以上),且物料运输采用铁路运输或其他清洁运输方式的。其中,焦化企业必须采取干法熄焦。
基于此,当务之急是应该努力推动更多企业对标“豁免清单”标准,从而在环境保护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当然,实现这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实上,也唯有如此,“阵痛”才不会变成“长痛”。
雷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