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洪洞老家务农的表妹在家族群里发了一张图片:一个无人机正在空中飞舞。
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是孩子们玩呢。结果表妹又发了一段语音,说是现在给庄稼打药,再也不用自己顶着最毒的太阳,穿得严严实实,背着药箱不停地挥着喷雾器了,“社里”就给统一解决了。
表妹口中的“社里”就是供销社。
飞防作业省钱省力
进入三伏天,全省各地也到了夏田管理最忙碌的时候。如今带着金黄草帽,背着药箱,手持喷雾器,穿梭阡陌的农民少了,更常见的是低空盘旋、凌空飞行的植保“神器”——飞防无人机。这不,夏田管理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植保无人机虽好,但是价格也不便宜,农民家家户户各自买一台肯定不可能。购买供销社惠农服务中心的无人机植保服务,是最好的选择。表妹家就是购买的刘家垣镇供销社的服务。
在武乡县故城镇新庄村,很多农民也和表妹一样,购买了无人机植保服务。村民李富贵说:“今年种了10亩玉米,这几天天气干燥,昨天在地里发现有的叶片上生了二代黏虫,赶紧联系故城供销社惠农服务中心,购买了农药和植保服务。当天惠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就过来飞防打药了。杀虫效果非常好,给我帮了大忙了。要是我自己打药,这10亩玉米可费不少劲儿呢。”
记者了解到,今年入夏以来,我省很多地方出现连续干旱少雨天气,病虫害也随即增加。面对这一情况,不少县级供销社联合各乡镇惠农服务中心成立了无人机飞防联盟作业队,一方面排查农作物病虫害情况,另一方面启动植保飞防,帮助农民消灭病虫害。无人机飞防每小时可完成40至60亩喷洒,大约是人工效率的10至20倍。武乡县供销社植保面积已达10000亩,还在对虫害较重故城、涌泉、城关三个乡镇的农作物进行植保杀虫,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蔓延。
李富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在惠农服务中心购买农药花了80元,无人机植保服务是一亩地10元,一共才花了180元,而且半个小时就做完了。要是我自己打药估计要一整天。有了植保无人机又便宜又快,再也不用发愁坡高田广日头晒了。”
飞机植保高效安全
种地真的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以前暑假回老家,最发愁的就是除草、剪枝、打农药。这几项农活都必须在大太阳下做效果才好。尤其是打农药,正午时分叶面蒸腾作用杀虫彻底,但是对人体也是最有害,年年都能听到村里有打农药中毒的事情发生。
供销社的飞防无人机服务能够为农作物植保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全自主规划航线任务,自动生产航线数据同时对操作人员也更加安全。山西农资无人机飞防大队飞手韩开泰告诉记者:“植保无人机通过与手机APP连接,能够准确定位作业区域,高清传输病虫害画面,能够感应多种地形和不同高度的作物。无人机上搭载的微波避障雷达系统可有效地探测几十米及上百米的距离,避免无人机在喷洒过程中伤害农作物。时时记忆功能可以帮助无人机在作业过程中,遇到偶尔断线也可以快速自动连接,保持喷洒的连续性,避免重喷、漏喷等现象。”
表妹说:“现在打药可是省事儿了。打个电话,排上时间,提前买回庄稼用的药。社里飞机来前告我一声,把药拿到地里就不用管了。付账都不用去社里,孩子们在手机上操作就付款了。”
记者还得知,高智能的农用无人机也必须由专业人员操控。如今,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无人机应用与维护专业,瞄准的就是农用无人机飞手这一新型职业。山西农资无人机飞防大队现有持证飞手10人,能够提供10万亩的飞防服务。作为中国供销无人机大联盟成员之一,他们不仅拥有最先进的农用无人机技术,还到祁县、平遥、新绛等地培训惠农服务中心的飞手,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表妹也说了,村里好几个男娃就要报职业学校,学习开“小飞机”,能挣钱还神气呢!
“多面手”无人机受青睐
记者采访得知,农用无人机可以说是为农服务的“多面手”,不光是开展植保服务,针对不同的农作物还可以应用到播种、施肥、喷洒颗粒粉等多种农业生产场景。
在祁县古县镇闫漫村,村民以打理梨树和种小麦为主。村民闫志强高兴地说:“用这个飞机给梨树施肥真是快啊,还没一会儿这100多亩的梨树和小麦就喷洒完了。山西农资无人机飞防大队的植保真专业,比我背着药箱喷洒又好又快。以前打完药,身上的农药味儿好几天都散不了。”
不过,也有很多农民看着农用无人机实际应用赞叹不已,可就不愿意在自家地里使用,主要是担心用这么高科技的东西种地肯定很贵。山西农资集团的马飞告诉记者:“农民们是觉得无人机很贵,就以为无人机飞防服务也不便宜,其实并不是。市场上专业的无人机飞手进行植保作业,每亩的收费大约是5至20元不等。为了让更多的农民接受无人机服务,我们在全省各地供销社的惠农服务中心还要大力进行宣传推广。”
给农业生产提供飞防服务,这在以前是想都没法想的事儿,如今已经在各地逐渐推进。就连住在垣上的表妹家都用上了飞防服务,真的是一件大喜事。
在高低不平、沟壑纵横的山西提升农业生产率,使用农用无人机这支空中力量确实是最便捷的一个方法,这也是发展智慧农业的一个好选择。相信随着农用无人机的普及应用,山西农民种地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
本报首席记者 崔晓农 通讯员 刘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