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财经新闻

灵丘的乡村蝶变

  • 风光秀丽的龙渠沟有机社区。 本报记者 杨晓明 摄

  •   灵丘县入选第二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以来,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区域文化、星罗棋布的历史人文遗迹和自然景观的优势,把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努力打造富有活力,彰显魅力的山水特色乡村,一幅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乡村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顶层设计绘蓝图

      一栋栋红瓦房错落有致、一座座木门楼新颖别致,干净整洁的柏油街巷,街头公共浴室、愿景馆、粪尿分集公厕……
      “美吧!我们现在的沿河村已经不是以前的沿河村了,你看,每天都有游客进村参观!”看到有外地客人来参观,身穿橘色环卫服的保洁员放下手中的活乐呵呵地说。
      先前,300多户700余人的沿河村是灵丘县唐河大峡谷里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沿河村的华丽转身,气质大提升,缘于“胸中有丘壑,下笔才有神”。
      “在实施乡村提升工程中,我们坚持规划先行,聘请在乡村建设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台湾著名建筑师谢英俊及其团队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以片区旅游化为理念规划村庄。以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为重点,从山水、人文、产业、设施、空间、环境六方面,着手建设健康、有机、绿色、生态、宜居、文明、和谐、幸福家园。”沿河村村党支部书记刘兴贵带着游客边走边介绍。
      该县把编制规划作为破解农村建设“同质化、碎片化”的利器,强化顶层设计,一张蓝图管全局。汇聚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让设计师沉下来,让村民参与进来,共绘全县乡村发展蓝图,这是该县实施乡村振兴的第一步。以每年一届的“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为平台,邀请日本、瑞典、德国等国外专家学者和台湾地区设计团队、本土设计单位共同研讨有机农业发展,共同谋划美丽乡村建设。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前往浙江、山东、贵州、云南、海南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做法,探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城乡融合发展协同推进的新路。依托灵丘生态良好、历史悠久的优势,将乡村建设与平型关大捷遗址、赵武灵王墓、桃花溶洞、空中草原等历史遗迹、美丽景点保护开发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村庄的肌理和文化内涵,把秀美的风光、独特的文化、红色的印迹融入建筑风貌,提炼地域文化元素,打造具有灵丘特色的乡村风貌。
      在此基础上,聘请中规院、中国农业大学、易兰国际和上海合乐等国内一流的专业设计机构,博采众长、因地制宜,反复研究讨论,编制了《灵丘县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及六个专项规划》《灵丘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集中连片建设规划》等100多项,制定了《灵丘县农村住房设计参考图集》,构建了理论实践结合、地域特色浓郁、群众积极参与的规划体系,为全县乡村建设指明方向。

    凝心聚力补短板

      古色古香的砖混结构二层楼,黄土高原特有的窑洞式窗户,汉白玉跨河桥,河岸边彩旗迎风招展,游客络绎不绝……地处平型关大捷主战场的灵丘东河南镇小寨村的移民搬迁点——含水人家,已经成了一道远近闻名的亮丽风景。
      “结束住危房的历史,搬迁到亮堂的新居,还吃上了旅游饭!生活感觉特幸福!”55岁的村民陈焕笑呵呵地说。
      该县坚持乡村提升与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相结合,首先着力解决安居问题。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难以实现就地脱贫的贫困人口,坚决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高标准建设安置点13个,109个深度贫困自然村、20个行政村全部搬迁,14471名群众“拎包入住”新居。与此同时,对全县所有农村住房进行了全面排查,开展危房改造,2018年年底全县实现“危房全部清零”。按照“今天移民搬迁点、明日乡村俱乐部”的目标定位,结合“星级村”创建工作,打造了龙渠沟、小寨等集美丽乡村和旅游示范村建设为一体的移民安置点,实现群众居住条件从“危”到“安”向“宜”转变。这一成效明显的工作,受到了国务院的通报表彰。
      “杨庄过年听下关”是灵丘当地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说的是杨庄村人不知道啥时过年,爬到村前的山梁上,听到8里地外的下关村响起了鞭炮,才知道是过年了。杨庄村是灵丘下关乡的一个行政村。距离县城130多里,村子深藏在大山里,十分的闭塞。
      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完善基础设施,补齐发展短板。该县整合交通、住建、环保、农业等专项资金集中投向农村,以就地城镇化为目标,全面保障农村居民出行、住房、饮水、如厕等需求,让农村像城市一样便利。全县村村都设置了保洁员、都安装了路灯,都有了公厕;3镇乡的乡村天然气进户;常住人口200人以上的村全部新建了公共浴室,以往县城才有的设施,现在在农村也成了标配。
      “这条件,没比了,城里人有的,我们也有,走的是柏油路、住的是安全房、喝的是甘甜水、用的敞亮电,五堆四乱不见了,信息畅通了,啥时想洗澡就啥时洗,神仙的日子!”该县最偏远的村庄花塔村村民孙拴富乐呵呵地说。

    要面子更要里子

      “我是一名跑长途的货车司机,几乎常年行车在108国道上,进入108国道灵丘段,感觉就进入了山水画廊,沿途风景好,路边村庄感觉不单单是美,而且有韵味!有气质!”河北籍的张师傅如是说。
      108国道贯穿于灵丘县南山区,从河北涞源入灵丘到牛帮口出灵丘境,120多里的路程,沿路两边树木葱茏,庄稼长势喜人,路牙边各色花争奇斗艳,充满人文气息的标语醒目提神。沿路村庄,均有村标,村标不拘一格,别致新颖,内涵丰富。迎路人家的院门或崭新亮丽,或古色古香,墙绘简洁流畅,农耕文化、孝文化、民俗文化、新时代特色文化,给人以回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精神。
      “在乡村提升工程中,我们不仅要面子而且更要里子,特别注重风貌提升,塑造土味乡愁新村。以留住记忆、留住乡愁为目标,积极打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乡土气息的美丽乡村。”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向阳说。
      2018年该县投资2.79亿元,全域实施乡村提升工程,制定“星级村”评定标准,推动255个行政村创建三星级卫生乡村、四星级美丽乡村和五星级旅游乡村。12个乡镇、255个行政村深挖地名文化内涵,建设了各具特色的“村标”、“步道”、“景观”、“墙绘”等,一村一景,一隅一韵,打造乡村特色风貌旅游带。
      以实现“山水画廊、四季花乡”为目标,对108国道,201、203省道沿线45个村庄容貌进行重点改造,打造乡村文化长廊。拆除破败危房、废弃栏厕、残垣断壁等,对村内步道采用青砖、石板、鹅卵石等乡土材料进行新建改建,两旁花草树木错峰开放、四季常青。将红色元素融入小寨、关沟等美丽乡村建设,粉刷红色抗战、乡村振兴等主题墙绘200余幅,打造平型关大捷遗址沿线红色风貌旅游带。启动庄头村“长城脚下存孝故里”项目,存孝社区、存孝公园、演武场等一批特色风貌建筑相继建成。
      村容村貌在蜕变,群众的精神风貌也在悄然变化,群众维护美好家园的荣誉感的氛围也成了一道风景。全县所有行政村通过开展村民自治,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爱心超市,开展“美丽庭院”四互活动,户与户之间互看互学、互评互比的良好道德风尚也“随风潜入夜”。
      春华秋实,2018年,灵丘县入选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与此同时,全县12个村入选全国绿色村庄名单,12个村被评为省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个乡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乡村集中连片示范区,48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村,77个村达到美丽乡村和旅游乡村标准。
      “近日,农业农村部推出了150条‘夏纳凉’系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我县又成为山西入围的2条精品路线之一。”该县文旅局局长李栓明说。

    本报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王鹏 马明清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8-09期

    • 第2019-08-08期

    • 第2019-08-07期

    • 第2019-08-06期

    • 第2019-08-05期

    • 第2019-08-04期

    • 第2019-08-03期

    • 第2019-08-02期

    • 第2019-08-01期

    • 第2019-07-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