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位于太行山和华山之间,地势狭长,故而得名。
这里是中华传统的历法之源;这里更是华夏文明最初的摇篮。这里拥有“华北地区动植物资源宝库”的盛誉;这里拥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这里还有华北唯一一块保存完好的斑块状原始森林……
这条绿色长廊的守护者——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正是一代代务林人通过七十年的不懈努力,将中条之美展露无遗。尤其是近年来,新一代中条务林人用“现代化”思维将它推向新的高潮。
现代化林业,生态建设将贯穿始终。中条林局用“服务生态建设”的大视野,盯住“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大方向,以建立“美丽中条”为最高目标,用现代化思维发展林草业,取得了不俗成绩,把“美丽中条”呈现于世人。
智慧党建:铺设基层党建“高速路”
中条林局有在职党员299名。行业特色决定了一线党员工作于偏远山间林地,由于交通不便,一去就是几天甚至更久,日常的党组织学习、民主生活会都难以及时集中开展、高重量完成。
一直以来,中条林局党委对基层党务考评实行的是“月报表、季督查、年考核”制度。“这都是一些台账资料,有党务工作公开公示、党员基本信息、党支部学习教育、困难党员信息、党小组学习记录等等。”党委办公室主任闫晨华指着档案信息资料说。
这些台账资料多由各支部党建联络员完成,交由党委办保存收纳,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闫晨华介绍,这些传统的纸质记录不准确、难留存,不方便查找统计,办公成本也高。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何运用好“互联网+”来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今年之初,省林草局党组把中条林局作为“智慧党建”试点,以此推进党务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打破束缚林区党建发展的空间限制,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历经四个多月的调研分析、构思论证,目前,中条林局“智慧党建”平台系统已进入试运营阶段。
“智慧党建”平台系统,通过党委对支部、支部对党小组、党小组对党员三个层级的即时动态跟踪管理,实现“学习、宣传、教育、管理、展示”五大功能,开设党务管理、党建矩阵、学习强局、党建动态、林区风采五大板块,推进林局党建工作走向“数字化建账、信息化学习、系统化宣传、多元化教育、制度化管理、智能化运行”的新阶段。
运用信息科学,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的党建数据管理平台,打通了党的智慧向基层党组织、党员进一步延伸的“最后一公里”。为各级党组织之间架起了一条“高速路”,为基层党建提供了“数据库”,为基层党员建起了一座“智慧库”。
“智慧党建”平台把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良种繁育:钉好造林绿化“第一颗扣子”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造林、造好林,优良种苗不可或缺,育苗就是择优选良的第一道关。
良种繁育,被中条林局形象地比作钉好造林绿化的“第一颗扣子”。作为我省树种最多的林区,多品种繁育、多模式配置、多龄级结构、多功能发展是中条林局坚守的育苗准则。
通过对乡土珍稀树种良种进行对比实验,优中选优;对国家级保护植物和乡土珍稀树种进行培育实验,充实培育树种;对横河林场国家级华山松母树林基地提档升级;在祁家河和皋落林场申报筹建集种质保存、良种繁育、技术研发、标准示范于一体的栓皮栎国家级良种基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每年造林季,良种繁育为大规模国土绿化提供有力保障。2018年,全局完成造林5.55万亩,工程精品率达30%以上,良种壮苗使用率就达70%,当年成活率达95%以上,有力证明良种繁育对造活林、造好林、造成林的重要性。
“我局造林分了四个板块:隔离带造林、块状翅果油经济林、带状油松和阔叶树混交、困难立地造林。将来要实现春天有花带、秋天有果带的美景。”采访中,端氏林场技术员赵新刚激动地描述着省局张云龙局长勾勒的美好蓝图。
标准化造林彰显中条担当。中条林局以托管的集体宜林荒山为主战场,分别在三交中心林场、北坛中心林场、端氏林场打造三个“万亩造林示范基地”,系统科学布局工程,山垣沟坡综合治理。
同时,试行“生态林+经济林”混交造林新模式,充分尊重林地权利人意志,增加经济林造林含量,在服务山西绿化大局的同时,助力本地扶贫攻坚。
科技兴林:撑起林业现代化一片天
林业的现代化,科技兴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中条林局努力让科技成为推进中条林草发展的强劲“发动机”。
2017年以来,两个中德合作项目落户中村林场。“中德项目的合作,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我们职工的科技水平、实战能力,也可以从德国专家的身上学到德国专家严谨、认真的态度。”中村林场张建新说。
德国林业专家特纳先生介绍,中德项目合作以来,他深刻体会到了山西省林草局对森林经营工作的重视,而且变革的决心和劲头非常大。他表示,对山西的森林可持续经营事业非常有信心。
目前,《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项目已完成了8个树种共计216株优势树木的选择、取样、扫描和解析工作,完成了中村全场27.36万亩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二类资源调查工作和5000亩经营示范区的拓展工作。
《山西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示范林场建设》项目从今年开始实施,项目已完成第一阶段工作,建设了2000亩的油松天然次生林近自然经营示范区。
有害生物天敌防治技术的运用,是中条林局林业现代化发展的又一“佐证”。科学研究发现,每一个物种至少有五种天敌,它们能够在某一个适合时候,相互制衡。因此,“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已经成为中条林局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
2010年,山西省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中心正式投产。综合“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木治虫、以菌治虫”等多种防治手段,中条林局打造了林业有害生物天敌防治示范样板基地。依托技术优势,在全局防治面积达3.85万亩,经监测、反馈,防治区受害率降低20%以上。科技的使用,撑起中条林局现代化林业一片天。
生物多样性:奠定“国家级公园”基础
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家级保护区分布在中条林局。林区树种、森林类型多种多样,动植物资源达1740余种。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比如历山,它位于中条山脉的东段,横跨运城、临汾、晋城三市;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华北“绿肺”之称。
其核心区内的七十二混沟原始森林,是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唯一一块原始森林。它不仅具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基本特征,同时也保留了一些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穿过原始森林,来到舜王坪草甸,它是历山自然保护区的主峰,海拔2358米,草甸面积0.54万亩,是华北最高的亚高山草甸。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中条林局林草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平台。贺天才副省长在此调研时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对舜王坪亚高山草甸的保护力度,开展林草融合课题研究,探索总结修复、保护、研究等系列经验和做法,努力为塑造山西“表里山河生态美好壮丽形象”建业绩、立新功。
今年,山西省林草局将“山西首个国家公园建设申报工作”的重担交给中条林局。今年夏初,由省林草局组织开展了第四次针对原始森林的综合调查,调查的整个过程也创出了多项历史考察之最——学术水平最高、参与人数最多、涉及门类最多、技术最先进、成果最为丰硕等等。
在历山,有这么一句话:墨脱归来不言路,混沟归来不言沟。专家学者们历时15天的艰辛,穿密林、走峭壁、攀悬崖、涉险滩,为我省植物物种增添新记录7种,新发现动物物种20种,最终的调查成果预计将于9月底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到时候,混沟原始森林将揭开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展示她的纯净优雅与深沉博大。
刘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