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台前,演员正在默念台词
▲ 演员安文国正在表演新排的剧目
▲ 演员王秀花表演传统曲目《卷席筒》
▲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 惠民演出进山区
▲ 下乡期间,演员在民房中“梳妆打扮”
▲ 村民们兴致勃勃观看演出
灵丘罗罗腔
“罗罗哟哟”之声由弋阳腔演变而来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
灵丘的罗罗腔是流行于灵丘县及其周边地域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当地春节社火活动中的流行节目之一。它由弋阳腔演变而来,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罗罗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哟哟”之声,罗罗腔之名即由此而来。罗罗腔的传统剧目大部分都出自下层文人的手笔,或是民间口头创作,所以通俗易懂,颇有生活情趣。角色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门”为主,表演活泼幽默、细腻真实。
2006年5月20日,灵丘罗罗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2。
国家级非遗重在传承,近年来,灵丘罗罗腔剧团依靠内、外专业艺术人才资源,专门组办由团长李永香为组长的“剧目审改组”,对现有、保存的30多部(本)现代、传统罗罗腔,晋剧剧目进行了内容、形式、架构、唱、白、表演等全面要素的审查与改创,把每一部(本)的核心意义都对标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表演程式、形式、伴奏、舞美力求与时代生活相吻合,由此大大提高了观众的满意度。在今年场戏民测中,群众常点乐看的剧目在20部(本)以上,民测满意度达95%-98%。
该剧团持续拓展下乡惠民演出服务活动,围绕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政策,不断推陈出新,编纂剧本,将政策通过惠民演出传到每一位农民家中。据统计,自2019年下乡惠民演出从灵丘县上寨镇刘庄村正式拉开帷幕,紧锣密鼓,一气贯之,至6月4日已在县域、区、镇(乡)、村演出22台、202场。
本报记者 翁剑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