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投放贷款,银行究竟看什么?

  •   有不少市民主动到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征信报告。 本报记者 王 昕 摄

  •   最近,有个朋友咨询记者,“我因为太忙出差事儿多,信用卡逾期了几笔。我打印了一下征信报告,多的两千多元,少的只有十几元。影响买房买车吗?我又不是故意的。银行能不能酌情处理?”
      记者咨询了几家银行的同学,答复是,这种情况没办法酌情处理。而且,他们看征信报告和我们普通群众的看点也不同。换句话说,银行放贷同样看征信报告,究竟看我们什么?

    金融风险也有意外

      记者连日来采访了部分银行业内人士,对普通民众比较关心的银行放贷究竟看什么做了一些了解。
      和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多方面组成一样,在银行人的眼里,风险来自各个方面,大体可以概括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利率汇率政策等等,这些外部因素对哪个银行都是一样的。内部风险则主要指道德品质风险。
      这些银行业人士告诉记者,严格来说,没有一家银行愿意被骗,被骗要么是不可抗拒因素比如市场发生巨变,以前的贷款收不回来;要么是有空子可钻,个别人和外部勾结,联合起来行不规不法之事造成损失。
      因此,在尽职调查时,银行人员也都是要认真了解相应的各种指标、数据,包括贷款人、企业主个人的多方信息。但是就像有的企业家前后有两个夫人,自己突然病故未留遗嘱,两个夫人的孩子们争财产而导致的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的情况,就是再做调查,也没法子提前预知。难怪很多外国企业家的健康状况会引起股价波动。
      也许,今后贷款人还要去健康体检一下,给银行提供体检表?说不定真的会这样。

    薅羊毛也会有风险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信用卡的使用有很多新玩法。
      小柳是刚工作不久的大学生,她办了8个银行的信用卡。记者问她为什么办这么多?她说:“我们要薅银行的羊毛。这张卡周一到哪些饭店打折,周二看电影用另一个银行的卡,周三周四一直排到周日,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活动,我就挑最划算的使用。”
      小柳的话听起来没有毛病。但是在银行个贷中心的人看来,如此多的卡,不管你主观有没有意愿,都会被认为有倒卡套现的嫌疑。这些信用卡远远超过了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而且,每张卡的透支额度也不会很高,8张卡几乎每张都是几千元到一万元。
      记者了解到,对于个人客户,银行放贷一般都会查询个人征信报告。除了基本信息外,个人资产情况比较受关注:个人名下有无贷款?有多少张贷记卡?每张额度多少?使用情况、还款记录如何?除了这些征信报告中能一目了然看出的信息,银行的调查员还要去调查更多的信息,例如名下有无房产、有无房贷、是否有抵押等等,都是查询的内容。是否已婚、是否有孩子也是一个考量指标,已婚有孩子的贷款人责任感应该会更大一些等等。
      就拿小柳的8张信用卡来说,首先就存在倒卡套现的嫌疑。其次是办很多张卡说明缺钱,未来如何还贷就成了第二个嫌疑。第三,以她的工资收入和授信总额来说,道德风险比较大。当然,仔细看消费记录,无非是年轻人爱吃爱玩还要少花钱而已。不过,有意思的是,记者咨询的银行业人士,有的人居然没有信用卡,原因是还款日记不住,怕逾期惹麻烦。
      他们给出的建议是,信用卡不用太多,3张就够了,实在需要也不用超过5张。信用卡多了管理不过来,不发生逾期才不正常呢。假如逾期就会自动上报到征信系统。
      记者还了解到,为了防止有人无意逾期,比如忘记或者出差来不及还款等等特殊情况,有的银行还款日到期后还有几天宽限日,但有的银行则没有宽限日。

    道德品质非常重要

      记者不少同学在银行上班。同学聚会时曾经听他们互相沟通说“能不能帮我调查一下某企业的某总人品如何?家里和睦不和睦?”等等,当时觉得银行人真八卦。现在才知道也是降低授信风险的一种调查方法。
      记者咨询了诸多的银行,了解到每个银行都有风控模型,涉及数百项指标。拿企业客户来说,除了企业的产品质量、销路、资金回收等等生产经营情况指标外,金融机构对企业经营者的道德品质也很看重。尤其是民营企业,这方面更重要。有的企业家夫妻感情不和,包二奶、赌博的,日后带来的股权变动以及民事诉讼绝对会对企业资产造成隐患。至于吸毒、涉黑涉恶的,更不可能得到银行资金支持。是否有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在身,这些都是考量标准。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截至2019年5月,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也就是征信系统,已经分别收录了我省自然人和企业与其他组织2109.4万人,23.7万户。涉及到个人身份信息、居住信息、职业信息、数据发生机构信息,以及贷款情况、信用卡张数、授信总额、还款状况、是否有逾期等金融信息。
      银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站在银行的角度,有一整套的制度,涉及基层网点、风控、授信、贷审会、运营中心放款、贷后审查等部门环节,每个部门都要反复审查,有问题再做工作。整体过程不会少于10个人,内部追责也很厉害,诸多规范下,没有被欺骗只有犯罪行为。
      当然,大家也不必有顾虑,只要是正常生产生活所需且金融道德良好,大数据下没有秘密,该满足的资金需求一定会得到满足。而且银行有严格规定,不会泄露个人信息。因为一个银行能查询个人征信报告的人员只有极少数人,而且是要取得客户同意才能查询。

    本报首席记者 崔晓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8-20期

    • 第2019-08-19期

    • 第2019-08-18期

    • 第2019-08-17期

    • 第2019-08-16期

    • 第2019-08-15期

    • 第2019-08-14期

    • 第2019-08-13期

    • 第2019-08-12期

    • 第2019-08-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