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财经新闻

半沟村村民的“勤劳经济”现象

  “勤劳经济”不是一个严肃的经济学术语,我用这个词语指称那些通过辛勤劳动逐渐积累,实现生活富裕和生产发展的现象。
  下面我从平定半沟村种植红薯的情况,具体分析勤劳对这个村经济的影响。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红薯生产国,常年红薯种植面积为7500万~8000万亩,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4.2%,近年来我国红薯产业一直占到世界60%左右的种植面积,收获了占世界总产80%左右的产量,每年产量近亿吨,售价一般在每斤一元左右。一般而言,在平定县域内,种植红薯的收入要高于种植玉米,平定种植红薯亩产3000斤左右,收入大约3000元,略高于每亩玉米1000元左右的收入,但种植红薯要比种植玉米费工。由于许多农民一方面要种地,另一方面还要打工,所以大多数人选择种植投工较少、种植技术较简单的玉米。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半沟村的农民愿意选择种植红薯而不是外出打工呢?并且半沟村的农民种红薯一种就是三十多年,这又是为什么?
  首先是对土地的热爱。春节过后,半沟村的农民就开始拾掇土地,把土地耕得平平展展,因为半沟村的土地大多数是砂质土,为便于耕种,要把土坷垃细细打碎,之后,还要把农家肥和有机肥撒到地里,红薯生长所需要的有机质全靠这些。半沟村的土地大多数是沟坡地,层层叠叠地分布在山坡上,三轮车把有机肥拉到地头后,就要一担一担肩扛到地里,比较辛苦。整理好土地之后,半沟村的农民就开始准备育秧了。近几年来,半沟村红薯种植已经逐渐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育秧是红薯产业的第一个环节。每年半沟村要销售500多万株红薯秧,农民能够收入50万元左右。全村育秧的农民平均每户能够收入1.4万元。2019年,晋中榆次区的郭家寨、郭家垴两个村向半沟村订购了30万株红薯秧,半沟村的红薯秧实现了畅销阳泉、走出山城的第一步。同时,半沟村的农民自己的秧苗无需外购,大约每年节省40万元。
  半沟村多数家户门外都建有育秧池,每斤红薯能够出秧100株左右,售价在10元钱上下,这样一来,每斤红薯的价格相当于卖到了10元钱,实际上这是提高了红薯的附加值。为保证红薯的品质,减少病虫害,红薯育秧前都要进行脱毒处理,在销售前还要用密菌脂浸泡,确保秧苗的品质。对于不很了解红薯种植的农民,半沟村还会提供上门指导的服务。所以,半沟村的红薯秧很受欢迎。从经济学角度讲,红薯秧品质优良,售后服务周到,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确保了市场份额稳步扩大。
  下秧定苗是比较辛苦的一个环节。秧苗离开育苗池后,需要尽快种下,否则秧苗的成活率就会降低。这个时,往往是全家上阵,担水的,刨坑的,下秧的,有条不紊。为方便农民种植,半沟村把水管接到了地头,这极大方便了农民下秧定苗,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下秧定苗后就是严格的田间管理。半沟村一直以来就禁用化肥,不用地膜和任何除草剂,担心化肥和地膜影响土壤和红薯品质,所以浇水、除草、翻蔓、施肥等都要人工进行。2017年以来,半沟村还开展了有机旱作试点,就连杀虫剂也禁止使用,只是通过驱蚊灯、驱蚊板等防治害虫。
  秋天霜降过后,在低温作用下红薯的枝叶大部分变为暗红色或黄色,并逐渐萎缩,这是收获红薯的最好时节。因为这个时候昼夜温差较大,红薯里的淀粉会快速转化为糖分。这时也是农民最辛苦的时候,因为担心下雨或日渐寒冷的天气冻伤红薯,必须进行抢收,而一亩红薯通常需要两个劳力干4天。这时候,半沟村的男女老少都到了地里,割蔓的,刨红薯的,装袋的,运输的,井井有条。大约有半个月的时间,农民都在地里起早贪黑的忙碌。
  红薯的营销一般有几个渠道,一是通过超市售卖,销售周期较长,回款较慢,损耗较大;二是顾客上门现钱购买,红薯品质保证,资金回流较快;三是送货上门,一些固定的客户会主动联系订货,这往往是前几年交往形成的固定关系,销量较大,渠道稳定,最受农民欢迎;四是要储存一部分,一方面为卖烤红薯做准备,另一方面储存一些品质优良的红薯等待春节时高价出售;还有一些红薯通过网络、熟人等渠道进行销售。
  前几年,半沟农民收获红薯后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进城卖烤红薯,价格一般能够达到每斤3~5元,但农民也非常辛苦。秋冬季时,先到城里租一处房子,为保证红薯的质量,要选择最好的红薯。在没有暖气的家里把红薯清洗干净并保存好,许多农民因此手足都生了冻疮。第二天他们还要赶早开始烤红薯,一烤就是一整天。在冬天凛冽的寒风中,人们往往会购买一个热气腾腾的红薯驱赶寒意,却不知道半沟村民付出的辛劳。最多的时候,半沟村有近40人在城里烤红薯。近几年来,考虑到保护环境,半沟村正在逐步取消炭烤红薯,改为电烤。
  卖红薯、烤红薯要持续一个冬天。每年半沟村要卖掉大约四五十万斤烤红薯。大体算下来,半沟村农民每家要收入2万-3万元。
  近年来,半沟村又发展了红薯加工产业,尝试制作红薯面粉、红薯粉条,建设了恒温库和自动化的育苗棚,不断增加红薯的相关收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半沟村不断拉长红薯的产业链条,实现了红薯种养加的一体化发展,增加了红薯的附加值。半沟村还不断引进红薯新品种,创新营销模式,发展文化+新业态,突破了一些痼疾,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路子。目前,依托平定县丰兴红薯专业合作社,半沟及周边农户走出了一条“合作社+基地+农户+超市+互联网”的富民之路。2018年,该合作社红薯种植面积达到了5500亩,产量达到1700万斤,收入2000多万元。仅此一项,带动半沟及周边六村社员人均增收7600多元,直接带动2600人就业。“半沟”红薯先后获得山西省农业厅和国家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半沟红薯基地被阳泉市命名为2018年首批“省级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合作社申报的有机红薯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正在批复阶段。
  半沟村红薯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半沟村农民的市场意识、机遇意识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勤劳和吃苦耐劳却值得关注。
  李俊在《勤劳的中国人创造了经济奇迹》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都在提倡勤劳。一直以来,中国文化里都是鄙视游手好闲之人。如果放眼世界上各个民族,中华民族是最勤劳的,这是没有任何夸张的。据《河南商报》报道:“中国员工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达44.6小时,而德国员工仅35.5小时。”一定程度上,是勤劳成就了半沟红薯,这种现象也是中国经济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今,我们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要求把培育发展乡村产业作为重点来做,而发展产业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勤劳。对于那些迫切需要发展产业的村庄,半沟村勤劳发展的经验尤为值得学习和借鉴。

李海民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8-20期

  • 第2019-08-19期

  • 第2019-08-18期

  • 第2019-08-17期

  • 第2019-08-16期

  • 第2019-08-15期

  • 第2019-08-14期

  • 第2019-08-13期

  • 第2019-08-12期

  • 第2019-08-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