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教育视点

未来主人翁必备的技能

  •   编者按
      未来是一个高度关联、无孔不入的智能世界。以往依靠智商和经验的工作岗位,早晚会被计算机和机器人替代。如果我们总是用上一代的思维去教育下一代人,显然是脱节的,甚至会起到反作用。未来世界的主人翁,需要的是有感性的思考力、有生涯应变能力和创造力、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是苏格拉底发明出来的,是三个词根的拼写,前面那个“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tion”是名词,引导出来。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
      美国很著名的1956年教育法案的执笔人叫布朗,他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阐明了教育的观点:教育是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让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走出来,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

    未来是个怎样的世界?

      现在我们的所有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大家有没有意识到,今天的学生真正在人生的顶峰,最需要所教的能力,其实不是高考的时候,而是35岁的时候,这一辈子他在职业最顶峰的时候,最 需要运用到的是从小到大学习的人际技能。
      所以今天所讲的人才,是要适应他35岁,而不是适应16岁、18岁高考时候的人才。
      那么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的孩子到那个时候在追求怎样的生活?
      有没有可能其实每一个小孩都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未来其实是一场游泳比赛呢?我们努力让他拼命往一个起跑线上奔跑,但是其实未来就不需要跑步,可能出现一个全新的规则。

    2040年的职业环境会是怎样的?

      第一是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
      阿尔法狗的胜利,让世人真正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威力。早在几年前富士康就痛定思痛,决定把整个富士康机器人化,这些机器人24小时不眠不休,也不会跳槽又不会抱怨,还不会要求涨薪。
      在过去20年间,在信息时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来20年会极大程度地被电脑所取代,而到那个时候,所有做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业。比如现在很多人都趋之若鹜的银行柜员,五年、十年之后,这个职位就会越来越少,如果你没有别的技能,会非常尴尬。
      逻辑分析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核心,而概念时代是什么呢?是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
      举个例子,麦肯锡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1993年员工有67%是MBA,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41%。现在还在继续往下降,那么是什么人,填补了麦肯锡这些头脑一流的MBA呢?是麦肯锡增加了很多MFA(Masterof fine art),就是艺术硕士。麦肯锡意识到,他们的调查报告,必须要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于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
      苹果的成功靠的不是程序员和工程师,而是好的理念;小米背后没有很雄厚的产品工厂,但最核心的是依靠很雄厚的粉丝营销和参与感;海底捞靠的是“逆天”的服务。
      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推进的时候,那些原本仅靠知识和逻辑工作的人,基本逐渐就会被电脑所替代,越来越贬值,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能够真正地做起来。计算可以被电脑完成,但是创意不能。
      第二是改变会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测。
      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强是40年,而世界一千强是30年,这意味着如果你25岁一毕业就创业,一创业就创成了世界五百强,那么在40年后你退休的那一年,公司正好倒了。这样你就会明白,未来的孩子不可能不换工作,他这一辈子,一定会至少换5到7份工作,而且换2到3个行业。一辈子在一个公司或一个行业会变得越来越难,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教他在大学期间,做好一个专业,你觉得是不是有可能是对他的诅咒和害他呢。
      第三个改变,是以幸福与自我实现为核心的生涯。
      中国和美国的GDP,2008年中国人均GDP是3400美金,2016年中国人的平均GDP到8000美金,2025年中美的GDP就会接近,2040年就会持平。

    你的教育符合未来世界的变化吗?

      为什么3000和8000美金,这两个数据这么重要?因为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发现,3000美金是一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界限,意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挣脱了贫困,开始过得小康和幸福,所以中国大概是2008年的时候过了小康。
      8000美金也是经济学上公认的一个拐点,在这个点之后,幸福和经济收益,没有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再过一两年,我们不管怎么挣钱,都不会过得更加幸福。我们的幸福感,不会随着我们的收入开始上升了。
      所以我想下一代人,一定不会像我们这代人,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赚钱,而是会真正代替我们,开始追求幸福——我们这一辈子觉得有点小奢侈的话题。这其实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分成三个:底层的生存、中间的社交和高层的自我实现。
      60后最核心的是生存和尊重需求。70后在浪漫主义和追求成功之间纠结。90后完全不一样,他们早就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人团天天关注,认同感爆棚。所以90后就呈现出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从安全感走向自我实现、被认同的需求,虽然有一点稚嫩,但他们去追求个人成长和存在感,是历史趋势,与外界的环境完全符合。
      至此,你觉得你的教育,符合这个年代吗?就你对于孩子的教育,真正能够让他们胜任这个年代吗?胜任这个理性减退、概念增加,专业、行业、职业都迅速变化,真正追求幸福,而不是追求成功的年代吗?

    未来世界的主人翁,需要什么教育?

      第一个就是从理性到感性。
      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你需要找到意义感。
      简单说,2040年,当我们和美国的人均GDP平等的时候,活的很好的人应该是这样: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
      在90年代,家长们会建议儿女们选择公务员、银行柜员和土木工程师。因为一技藏身,有个组织,有个单位,有个技能藏身最安全。可能近些年,家长会鼓励孩子们去读国际贸易、金融和计算机工程。
      但是在2040年,社会中最核心、最优秀的一群人,在我看来,一定干着像产品经理、导演、旅游设计师,这种人文和科技交融的职业,这种职业,才是未来的大趋势。
      第二个就是从规划到创造。
      我们总是希望未来被计划、规划、设定,父母亲希望孩子能够很早就定下来,不要动。在我看来,未来你给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决定的时候不让他做,小学不让他做,大学不让做,媳妇不让他挑,房子不让他选,工作帮他找好了。于是到他35岁那年,真正面临他的职业变化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懂,而他一次都没有做过选择。
      所以在今天,一个真正比较恰当的人生态度,是适应比规划更重要,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定一个三到五年的计划,就足够了,然后有极强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拥抱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事业。
      第三个趋势是,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
      所谓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爱因斯坦成功地创造了一个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方法,有些人可以把兴趣变成自己的热爱,还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后的意义感。
      所有这一切,都能让你觉得:工作虽然不是最成功,但一定是更加幸福,因为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没有一个人看到自己是最成功的。所以我想,让自己幸福的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未来信息透明,不可能人人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有幸福的能力。 (刘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8-20期

    • 第2019-08-19期

    • 第2019-08-18期

    • 第2019-08-17期

    • 第2019-08-16期

    • 第2019-08-15期

    • 第2019-08-14期

    • 第2019-08-13期

    • 第2019-08-12期

    • 第2019-08-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