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所引领的个性化居住方式,催动大量民宿或民宿产业群的产生,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因此进入变革时代。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18年有近8000万中国消费者使用共享住宿。一二线城市约有超过半数的80后及90后用户选择过民宿、短租、客栈等特色住宿形式。
我国的民宿产业发展极具特色,既蕴含了丰富的区域民俗文化特色,又赋予了用户共享式的体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共享住宿会是下一个风口么?
共享住宿进入加速度发展时期
一年转瞬即逝,辛苦了365天,您的民宿经营得怎么样呢?谁才是中国民宿界的最强王者?
成都某知名民宿通过云掌柜平台旗下11万家客栈民宿大数据,用人工智能进行量化分析后得出年度经营报告:该民宿入住率超越96%的同行,当选为“最强王者”,平均房价超越89%的同行。作为民宿界的弄潮儿,在使用云掌柜的1312天里,借科技之力,服务了3073位客人。
有数据平台统计:今年“五一”期间,民宿市场较往年同期更加火热。其中,成都首次成为订单量最高的境内城市,北京、上海、重庆、广州、西安位列其后;此外,一批新的热门城市正在涌现——杭州、武汉、天津、青岛的订单增长速度均在四倍以上。
该数据还反映出国人出游选择的逐渐多样性。此次假期期间,不仅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在平台整体的订单占比显著提高,乡村及景区周边民宿的交易量也比去年同期上升470%,创下进入2019年以来的首个峰值。
在小猪等民宿平台上,泸沽湖、雷山、乐山、峨眉一带及大型城市周边的度假地,如嘉兴、苏州、北京延庆、成都青城山等,均在订单排名前列。其中,平台头部的民宿房源在假期前20天预订率就已超90%。
据统计,进入2019年,民宿的客单价在400元以上的订单增长明显加快;而配备智能设备和保洁等品质增值服务的房源,用户消费意愿较普通房源高出75%。经过近几年市场的优胜劣汰,特色住宿的品质化之势已形成。
共享住宿引领个性化居住方式
早期共享住宿房源大多来自个人闲置房屋的分享,从供需关系来看,消费者主要看重的是性价比。
而近几年来,随着共享住宿日趋多元化,民宿的供给端和需求端也越来越多样化。相当一部分房东转型成为专业民宿经营者,专注打造个性住宿品牌,并在定位、设计、配套服务等方面都有差异化特色。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涌入,也带来不同的消费需求。比如:举家出游的亲子游更要求要有煮饭和洗衣的便利,独自旅行的背包客则更喜欢树屋或书店等别于日常的新奇体验,而这些个性化需求,只有民宿能够满足和承载。
省城研究民宿的业内人士分析,民宿作为旅游产业链新兴的宠儿,其发展程度将直接决定该区域旅游产业链的成败优劣。一方面,旅游产业链其他链条成员需要旅游服务功能的延伸,为民宿的崛起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民宿的感受是客户体验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能将客户在旅游过程中很多个看似独立的产品或服务串起来。
作为携程、途家、艺龙、去哪儿、蚂蚁短租、58赶集、微信酒店、芝麻信用、大鱼自助游、小猪等房屋共享民宿流量入口,2018年上半年,仅途家其全球房源突破120万,其中国内房源超过80万;境内预订同比增长5.98倍,境外预订增长10倍;2018年上半年民宿预订增长最快的吉林通化、湖北襄阳、广东汕尾等三四线城市,增速均超40倍。
据有关资料显示,基于共享模式,短租民宿有效盘活了闲置住房资源。目前,国内可统计闲置房源超6500万套,再利用不足5‰。大量闲置房源更加充分说明,民宿业极有潜力发展成为和酒店业同样量级的产业。
监管缺失成共享住宿发展掣肘
滴滴打车和共享单车的火爆,让共享经济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近几年来,旅游业也成为共享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目前,我国处于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业更是趋向多元化、深度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旅游中重要的环节——民宿业在乡村,不但能给客户带来特色的体验,更能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促进乡村就业。游客不仅能体会到乡土味道,还能与自然接近,体会到回归家园之感。而在城市,不仅能让客户体验到家的温馨,还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迎来共享经济大潮,只有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才能使共享经济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在共享经济背景下的旅游民宿业的房东与住客完全属于陌生关系,房东把自己的房屋交给住客,住客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双方都存在信用危机与道德风险,建立完善的信用体制建设是民宿业健康安全发展的基础。
民宿平台为保证健康快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信用的保障,完善信用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完善的信用体制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但就目前民宿发展状况而言,我国没有相关的管理规范进行直接的监督和指导。因为缺乏完善的民宿监管,登记监管、卫生消防、人身安全、社区管理等问题无法保障。在一些私人开的民宿内,一些简单的消防和火灾预警设备,并没有安装。消防应急疏散指引更加无从谈起。
因此,尽管共享民宿未来潜力巨大,但仍需制定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形成经营特色,力求基础设施便捷化。
(本版稿件、图片均由本报记者郝薇采写、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