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绿色矿山”之路,我们要这样走

——第二届全国矿山资源·环境·生态修复大会侧记

  “社会发展,矿产资源开采不可避免,请问如何能更好地处理和解决矿产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您对生态修复及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有什么看法?”
  ……
  8月29日,在第二届全国矿山资源·环境·生态修复大会召开期间,“绿色矿山之路,我们该如何走”的专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在太原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地质矿产分会、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色地科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绿色评价研究中心、北京中科净宇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围绕“绿色矿山之路,我们该如何走”的主题,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院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地质矿产分会会长王京彬,山西省煤炭地质局副局长张胤彬,中国矿业报副社长赵腊平,清华大学3S中心总工程师、工信部物联网专委会主任朱增铭,中科盛联环境工程总工程师金跃群等5位专家,从绿色矿山建设、矿山生态修复、矿山地质勘探等方面为在场的媒体、来宾释疑解惑、指点迷津。
  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到底应该如何推动呢?王京彬表示,去年国家出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进一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就是要使这些标准落地。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矿山生命周期的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这样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科学化;其次要分类推进,不同的矿山采取不同的办法;第三是要对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好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张胤彬就新时期地勘企事业单位转型发展的方向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新时期对地勘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国际市场低迷,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降低、本身体制机制的限制等因素,都是地勘企事业单位面临的挑战。因此,地勘企事业单位转型发展是必须的,只有抓住机遇率先转型才能谋得发展;要固本,增强主业,为矿山生产服务;同时要搞科技创新,发展清洁能源相关技术;还要拓宽服务领域,比如为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灾害地质等领域提供服务。
  对于废旧矿山,如何重建矿山生态系统呢?赵腊平指出,一要从思想上解决问题,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山论等理论;二要学习国外先进理念,总结国内经验;三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四要重视技术创新;五要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六要注意新闻宣传工作。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粗放型的矿山开采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改进矿山开采模式,对矿山环境进行必要的生态修复迫在眉睫。“你们要引进区域治理的概念,建立全链条的大数据平台,还要综合考虑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朱增铭针对山西的矿山治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开发、保护、治理、修复。”这是金跃群从企业实践角度总结的矿山修复八字方针。矿产资源是一次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矿业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要实现矿山环境的根本好转,不仅政府要重视,企业、公众也要重视这一问题,矿山企业也要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开发要因地制宜。
  如今,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在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绿色矿山建设是大方向、大原则、大逻辑,是实现矿业高质量发展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实现由矿业大国向矿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本报实习记者 李京益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9-01期

  • 第2019-08-31期

  • 第2019-08-30期

  • 第2019-08-29期

  • 第2019-08-28期

  • 第2019-08-27期

  • 第2019-08-26期

  • 第2019-08-25期

  • 第2019-08-24期

  • 第2019-08-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