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中国小米之都”是怎样“炼”成的?

  • 图为农户在沁县定城镇烟立村沁州黄种植基地查看谷子长势。 李子良 摄

  •   北纬35°50′—37°08′,东经112°01′—113°40′,这是长治市的地理坐标。在山西这个“小杂粮王国”中,“中国小米之都”于2018年12月从这里横空出世。
      在太行山腹地这片近1.4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地理环境特殊、气候条件优越,是八百里太行自然风景最美的一段。
      从“山西优质小米强市”到“中国小米之都”,长治市依托区位优势,精心打出小米“特色”“优质”牌,致力于将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打造全省、全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和发展典范,成为“小杂粮王国”中的领航者。

    小米的“黄金产区”

      “小米还是山西的好。”这是品尝过各种小米的人,对山西小米的赞誉。
      中国小米在山西,山西小米在长治。长治市属于典型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9.7摄氏度,年平均降雨549.2毫米,年平均湿度61%,年日照时数2311.5-2664.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在156.8-181.9天,这些都为杂粮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使这一地区成为小米的“黄金产区”。
      在地处太行太岳之间的沁县,一直传颂着两位将炎帝谷种变成高产名吃的有功之人——明代沁州人王心安和清代沁州人、大学士吴琠。据《册村·鸟苏王氏族谱》记载,王心安号称“五谷神下界”,是一位农商专家。在炎帝驯牛以耕的伏牛山下、二沁大地,当谷种退化到“良莠混杂,耕少收成”的时候,他把炎帝传给人类的黍谷培育成“多收可口”的“爬山糙”,成为“产蓄百顷,富冠二沁”的种粮大户。他的族人王氏,又把“爬山糙”送进明朝宫廷,为炎帝米“爬山糙”穿上了“贡品”的时装。《沁县志》记载,在清代,沁州人大学士吴琠,凭着对故土的热爱,让康熙皇帝给作为皇家贡品的炎帝米“爬山糙”取名“沁州黄”,借皇帝的“金口玉言”,提高了“爬山糙”的知名度。1914年,“沁州黄”获得巴拿马运河通航万国博览会金奖,成为世界名米。
      长治市谷子生产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分布广泛,品质优良。20世纪60年代初期,壶关县谷子生产创造了闻名遐迩的“晋庄经验”。进入21世纪,随着谷子渗水地膜机械穴播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的普及,谷子种植效益显著提升。长治市谷子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5万亩左右,总产量保持在1亿斤以上。
      “黄金产区”造就了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的长治“黄金小米”。它契合了消费结构升级和人们追求营养性、安全性、功能性、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由此,长治市赢得“中国小米之都”的金字招牌也就顺理成章。

    打造“山西小米”旗舰品牌

      让“中国小米之都”长治市引以为豪的,不仅是其悠久的谷子种植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其在小米加工水平和商品小米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的资源和市场优势。
      如今,长治市拥有沁县沁州黄小米,武乡晋皇羊肥小米、老家小米,潞城姜黄小米,屯留珍珠黄小米,长子贡皇小米,黎城三皇小米等20多个地方优质品牌产品,50多家谷子加工企业,形成了从品种选育、基地种植、产品研发,到初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富硒小米、小米醋、小米米粉、小米休闲食品等小米深加工产品已经占有一定市场。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山西是著名的‘小杂粮王国’,要立足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由此,山西展开“山西小米”品牌建设。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小米还是山西的好”这句广告语逐渐深入人心,山西小米在国内外市场大放异彩。
      以“山西小米”品牌建设为引领,在“山西小米”产业大联盟带动下,长治市科学规划,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造自己的小米区域公共品牌——“长治小米”,从而为“山西小米”品牌再添砝码。
      以集小米加工、销售、品牌策划为主体的长治小米产业区域联盟,吸收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武乡县老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屯留县珍珠黄御膳贡米有限公司等11个企业为成员单位,实施“产业联盟+”战略,推进长治小米品牌整合。在“山西小米”产业大联盟的带动下,以区域品牌聚合企业品牌,组建区域联盟,构建品牌旗舰,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长治市粮食产业协会负责人介绍,目前,在长治市已经形成的20多个地方优质品牌产品中,沁县沁州黄小米、武乡小米先后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并有26个产品获得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随着山西小米知名度的提高,长治市小米每年仅电商平台销售,就可占到总销量的五分之一,达到3000多吨。
      2018年11月5日,山西省粮食行业协会命名长治市为“山西优质小米强市”;12月13日,中国粮食产业协会授予长治市“中国小米之都”。2019年5月,长治市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注册“长治小米”证明商标。从“山西优质小米强市”到“中国小米之都”,长治小米强大的地方品牌阵容,已经成为“山西小米”品牌的旗舰。

    把“黄金名片”擦得更亮

      “‘中国小米之都’是长治市和‘长治小米’的‘黄金名片’。”长治市粮食产业协会负责人说,“它作为区域公共品牌,需要很好地维护。”
      “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效益好、价格好。”这是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视察时,对粮食品牌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吉林省根据市场需求,整合粮食资源,打造“吉林大米”品牌,短短几年时间,“吉林大米”就成为了吉林农业第一品牌,成为吉林人引以骄傲和自豪的“白金名片”。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的指示,给山西小杂粮产业指出了一条明确的发展道路。山西省粮食局高度重视,立即派人前往吉林学习,并注册“山西小米”品牌。不久,在2018年全国第一届粮交会上,吉晋两省共同打出“吉晋产好米,大小两相宜”的广告。到2019年全国第二届粮交会时,已经有四省联合,共同推出“两米两油”——吉林大米、山西小米;齐鲁粮油、川府菜油。
      谈到第二届粮交会时的盛况,长治市粮食产业协会负责人和她的同事们至今激动不已:“会场所有大立柱上,都让‘吉林大米’‘山西小米’的宣传广告占尽,真是亮煞了人们的眼睛!一大一小,一白一黄,一北一南,对比强烈,非常震撼。”
      业内人士说,拥有了“中国小米之都”的称号,站在“山西小米”这一品牌的平台之上,在“山西小米”产业大联盟的带动下,长治小米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如何使“中国小米之都”的“黄金名片”更亮,是需要考量的问题所在。长治市粮食产业协会负责人说:“‘中国小米之都’的路究竟能走多远,政府层面的作用至关重要。要把这一‘黄金名片’擦得更亮,需要政府持续发力,需要农户、企业和营销商共同努力,需要建立追溯体系,整合企业,避免有品牌无货源,打造全产业链等等。”
      确保长治小米高质量、高营养,实现“主食产业化”,实施“中国好粮油”工程,打造舌尖上的安全,是“中国小米之都”长治市发展小米产业的终极目标。“山西小米”的旗舰已经扬帆启航,业已“炼”成的“中国小米之都”长治,会为“山西小米”品牌再增添怎样的光彩?我们拭目以待!

    本报记者 郝大为 冯毅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9-02期

    • 第2019-09-01期

    • 第2019-08-31期

    • 第2019-08-30期

    • 第2019-08-29期

    • 第2019-08-28期

    • 第2019-08-27期

    • 第2019-08-26期

    • 第2019-08-25期

    • 第2019-08-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