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陈永杰:“接地气”的科研与服务

  • 陈永杰(左)正在田间研究西葫芦的长势。 王伟仁 摄

  •   2015年7月14日,临汾新闻网报道,“洪洞秦壁村:4000亩蔬菜基地让村民走上富裕路。”
      2016年3月,临汾襄汾外聘专家,服务于全县设施蔬菜产业,打通“科技下乡最后一公里”。
      2018年12月1日,在临汾曲沃县史村镇磨盘岭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优质果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组举办技术培训……
      这其中,总在出现一个名字——陈永杰,他,就是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的农业技术推广员。
      30多年来,他以应用型农业科研开展、技术服务为抓手,实现“科研服务一体化”,为农民带来了致富的喜悦。

    立足岗位践行初心使命

      “1962年,我生在农村,毕业于农校,1986年成为了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深知农村因缺乏科学技术而落后,更知道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因此,我对农民和农业心怀回馈的感情。”陈永杰说。
      2017年9月24日,陈永杰起床后,头痛发烧。可已约好去新绛县阳王镇北池村讲课,爱人劝他推辞讲课,他说已经通知农户,我一个去不了就会影响100多人……讲课任务结束后,他开车路过襄汾县,又到晋城、北李、黄崖三个基地进行技术指导。晚上接到浮山县温室出现彩椒落花落果问题,第二天,退烧后,双脚底出现20多个大水泡,他忍着疼痛,把20多栋温室彩椒指导完才休息。
      2019年8月中旬,记者乘坐着他的车,穿梭在临汾浮山县的蔬菜种植地,每到一处都能看到他像走在自家地里一样,和菜农们交流种植情况或近期应注意哪些问题。

    深入实际融合科研与服务

      2016年12月,组织安排他为菜农普及“冬季黄瓜疏瓜护根保秧”、“温室蔬菜深翻松土”两种新的蔬菜种植技术,从技术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存在的优缺点,他每一次给菜农都讲得明明白白。
      记者了解到,他在蔬菜技术推广中,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针对性技术研究,平均每年创新1-2项新技术;针对设施蔬菜长期连作盐渍化、连作障碍、农业废弃物污染环境严重问题,他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和动物粪便,研究出廉价的蔬菜种植基质,不但把基质成本降低10倍以上,而且解决了农业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难题;他研发的“设施蔬菜土高垄简约基质栽培”技术,使每亩节支增效5000元。
      2018年,针对晋南平川大棚番茄夏季栽培严重死苗问题,推广“夏季大棚番茄迟栽增密技术”,使番茄死苗率降到2%以下。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为临汾蔬菜产业每年创造经济效益2亿元。

    通过实践创新技术服务体系

      2013年,他被浮山县政府聘为蔬菜首席专家,开展技术推广新模式——浮山县设施技术服务团队,服务全县4000亩设施瓜菜生产。
      经过两年多运行,菜农感受到服务团队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对农业科技干部的态度变热情了,参加农技培训的态度变积极了,温室和大棚建设由农户被动投入改为自主投入。
      这种模式得到临汾市农委的肯定并在全市推广,省蔬菜总站把该模式推荐给农业部,现每年到此参观学习的农民代表达1万余人次。
      由他负责的吉县蔬菜技术服务,2016年帮助争取省级项目3个90万元,指导建起吉县首个1500平方米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建成3个20亩连片棚蔬菜生产基地。
      类似的事例遍布临汾、运城两市各蔬菜基地,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省农科院技术推广的领军人物。
      记者获悉,30多年,他每天到3-5个蔬菜基地服务,接听农民咨询电话50多个,坚持每天写技术服务日记,手写的技术服务日记摞起来足足有50厘米。每年深入蔬菜生产一线300天以上,开车行驶里程达4万公里,撰写技术资料约5万余字,培养技术员60余名,为菜农挽回经济损失1亿余元,增加经济收入5亿元以上……

    本报记者 欧志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9-02期

    • 第2019-09-01期

    • 第2019-08-31期

    • 第2019-08-30期

    • 第2019-08-29期

    • 第2019-08-28期

    • 第2019-08-27期

    • 第2019-08-26期

    • 第2019-08-25期

    • 第2019-08-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