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4年风吹日晒的SH-083井见证了晋煤煤层气产业的发展。
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天翔向记者展示“手撕钢”。
山西日盛达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光伏玻璃生产线。
参加2019年网络媒体山西行的记者们在锡崖沟挂壁公路前合影。
一位记者正在体验中科潞安紫外光电公司的产品。
晋城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的风电设备整装待发。
太重生产的火车轮让高铁穿上了“国产鞋”。
手撕钢、动车轮、煤层气抽采、煤制油、5G火电实验室、光电产品……在为期7天的“能源革命看山西——第十四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采访中,所见所闻,让记者深深地感到,创新已成为每一个企业的自发行为,创新山西铿锵前行。
给高铁穿上“国产鞋”
你知道生产一个火车轮需要多长时间吗?答案是一分钟!
9月2日,在太重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的记者们亲眼目睹了车轮生产的全过程,不禁为智能化、高科技的“太重速度”点赞。
在该公司车轮二厂锻轧操作组的操作间,记者看到,一块特定尺寸的圆柱体钢锭经过1200度的高温烧红后,放入出轮生产线,通过预成型、成型、轧制、压弯冲孔、打标、测量等六道工序,一个车轮就成型了,全程不超过1分钟!
太重的车轮生产线是全球技术最先进、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最高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拥有“一分钟生产一片车轮”的超强能力,24小时不停点,单月总产量可以达到4万片,创造了世界纪录,达到了世界上最快、最高效率生产线的水平。
据了解,太重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家同时生产车轮、车轴、齿轮箱和轮对集成产品的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在国内,太重轨道交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64年,新中国第一个火车车轮轮箍厂在马钢建成,而这里生产的中国第一片整体辗钢车轮,正是出自太重制造的压轧设备。凭借先进的制造能力,“十二五”期间,太重每年能够为国家提供车轮25万片,达到国内总需求的四分之一以上;车轴5万根,达到国内总需求的15%以上。目前,拥有年产车轮60万片、车轴16万根、轮对8万副的生产能力,产品已覆盖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
太重还计划为高铁穿上“国产鞋”。太重已经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250公里和350公里的动车组轮轴制造技术,2016年7月装有太重研发生产的动车组车轮和车轴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金凤凰”和“蓝海豚”在郑(州)徐(州)线上各以420公里的速度交会而行,向全球展示了“中国速度”。
2017年1月,太重正式获得CRCC颁发的认证证书。目前太重铁路工业园已经实现了国内350kw/h高铁用轮的每月小批量交货。高速列车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技术突破,使太重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掌握高铁轮轴制造核心技术的企业,书写了高铁装备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篇章,标志着太重轮轴已完全具备与世界先进水平厂家比肩的实力。
清洁能源成为晋煤的“主菜”
晋城,沁水,嘉峰镇,李庄村,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院内,虽然已历经了14年的风吹日晒,但SH-083井的钻机仍旧如磕头虫般在一上一下的运动中将深藏地下的煤层气抽采出来。据介绍,14年来,已累计抽采煤层气1200万立方米。
这是晋煤集团发展煤层气产业的一个缩影。曾经以煤炭为主业的企业,已经成为煤层气领域的领头羊。
“现在,煤层气已经从晋煤集团的附属产业上升到主产业,从‘配菜’变成‘主菜’!”9月4日,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李友谊热情地讲述着。2018年,晋煤集团二次转型,正式确立提出了“一主三辅”的产业格局,将燃气提升为“主”,煤炭、煤化工、电力产业设定为“辅”。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20余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晋煤集团创新形成了“先采气后采煤、采煤采气一体化”的煤层气开发模式,建立了“井上井下联合抽采”“三级瓦斯治理”体系等全新的技术工艺,在瓦斯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已累计施工地面钻井5500余口,占全国总井数的近三分之一,建成了3座大型液化厂、280座集气站、2座中央处理站、7座压缩站、28座加气站,拥有3000余公里集输管线、8300余公里高中低压燃气管网、300余辆煤层气运输专用槽车,形成了每年3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矿井瓦斯)抽采能力、298兆瓦瓦斯发电装机容量、每天220万立方米的液化能力和每天125万立方米的压缩能力及每天1000万立方米的输送能力。
同时,晋煤集团还拥有全国唯一的煤与煤层气共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唯一的以煤层气地面抽采为主业的全产业链上市公司蓝焰控股,打造了集煤层气勘探、抽采、输送、压缩、液化、化工、发电、汽车燃气、居民用气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在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上,晋煤集团拥有100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申请并获得国家专利600余项,牵头起草了3项国家标准,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
2018年3月20日,由晋煤集团主导建立的山西燃气集团正式揭牌,省级燃气“旗舰”整装启航。今天的晋煤集团,以山西燃气集团为平台,按照“上游增量、中游合作、下游扩容”的发展思路,全力提升“基础区、拓展区、合作区”产气能力,不断推进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科研、勘探、开发、抽采、管输、压缩液化、利用、技术服务等全产业链的整合重组,切实担负起打造国家煤层气产业化基地的历史重任。
从“以吨卖”到“以克卖”的转变
“原来高硫煤一吨只能卖300多元钱,经过加工后,变成煤基合成Ⅲ+基础油,也就是我们的‘太行’牌润滑油,一吨能卖10000多元。”9月6日,在潞安煤基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副总经理任超自豪地向第十四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成员介绍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
高硫煤直接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散发出刺鼻的臭味,业界一直称其为“臭煤”。而就是这样少人问津的“废料”,潞安集团通过采用全球投煤量最大、产气量最高、碳转化率最好、运行效率最优的气化炉,运用国际先进技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基合成Ⅲ+基础油就是项目成果之一,仅以其衍生品“太行”润滑油为例,“臭煤”变“香油”后,身价飙升几十倍。
“使用太行润滑油,家用轿车换油里程可以从目前5000公里延长到20000公里。”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国内生产的润滑油基础油以Ⅰ类、Ⅱ类为主,Ⅲ+类和Ⅳ类高端合成基础油长期依赖进口。潞安煤基合成Ⅲ+基础油有望彻底扭转这一局面,缓解我国对高端润滑油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对国外高端基础油的依赖程度,替代国外进口基础油。
“潞安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充分体现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理念,我们就是要实现煤炭资源价值最大化、环境效益最优化,构建以废弃资源转换清洁高效能源和精细化工产品为特点的绿色发展模式,打造具有中国一流、世界领先的高端现代化工产业。”任超说。
目前,包括煤基合成Ⅲ+基础油在内,潞安煤基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已开发出5大类54种产品270个规格型号的煤基合成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包装及特种燃料等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创造了多个产品世界领先。如今,他们正在实现煤炭资源从“以吨卖”到“以公斤卖”,再到“以克卖”的转变。
在山西日盛达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条标语: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发展。是啊,正是得益于科技创新,山西的煤炭从燃料变成原料,被制成精细化学品,实现了从“按吨卖”到“论克卖”的转变;山西的煤层气被制成金刚石,实现了从“按立方卖”到“论克拉卖”的价值链延伸;山西这个能源大省建成了全球第一条量产2亿颗半导体深紫外LED外延芯片产业化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