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70位“吕梁山护工”的脱贫故事将编写成书

  一个个闪耀的吕梁山护工的名字,刻写了伟大时代的致富脱贫故事;一串串勤劳感人的事迹,彰显着推进脱贫攻坚的吕梁精神力量。
  6月23日,由吕梁市委宣传部主办,山西经济日报社吕梁记者站承办的《弘扬吕梁精神 聚力脱贫攻坚——结对子种幸福 吕梁山护工“晒”账单》活动拉开帷幕,一位位带着家人期盼的吕梁山护工,讲自己走出大山的感受、工作的经历,以及脱贫的账单,真实讲出了新时代吕梁山护工独特的担当和使命。
  一份账单,代表了背后的一份“经济”,彰显了一份幸福的动能,正是:“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最真实的写照。
  “吕梁山护工”晒账单活动,从启动到现在,一直受到群众的褒扬。为使脱贫的力量永远传递下去,欲在吕梁市十三县(区、市)推选的130位优秀吕梁山护工中,优中精选70位“吕梁山护工”的典型事例,编写成书,加入到“吕梁山护工”的培训教程中去,一起弘扬吕梁精神,聚力脱贫攻坚,激励更多群众加入培训,为带动吕梁经济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排头兵”。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吕梁山护工”作为吕梁市精准扶贫脱贫的靓丽名片,是党中央看重关心和挂念的,相信这70位优秀“吕梁山护工”的故事,一定是献给新中国70华诞最有温度的一份贴心礼物。
  吕梁是一片红色土地,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和中央西北局驻地。吕梁,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70年栉风沐雨,一路前行;70年沧桑巨变,成就辉煌。
  吕梁革命老区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步,与山西同行,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5.6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1971年建区时的575.2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1978年的144.5倍和145.7倍,基本形成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立体交通网络,吕梁这片红色土地实现了从贫穷、封闭、落后到迈入小康、蓬勃发展的历史巨变。
  成绩背后,离不开思路的转变。
  在这个红色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需要更大的决心和更坚定的态度的。70年来,吕梁一直在积极探索中。而吕梁的发展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西视察,第一站就来到吕梁,带来了党中央和党的领袖对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对吕梁精神高度评价,指示“要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省委对吕梁工作提出“四项重大要求”,为做好工作提供了路径指引。
  “朝阳产业,准入门槛低,就业前景广阔,有较大市场需求。”“吕梁山护工”就业培训脱颖而出,成为吕梁市精准扶贫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
  顶层制度设计上,出台了《吕梁山护工(护理)培训就业工作五年规划(2016-2020)》《吕梁山护工(护理)培训就业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打响“吕梁山护工”品牌促进转移就业扶贫的意见》三个纲领性文件,为全面开展培训就业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保障。
  职业素养培训上,采取公开招标、竞争性磋商等方式,选定11家学校为吕梁山护工培训基地,通过军事化、专业化、封闭式管理,全面开展技能专业和素质培训。
  就业服务体系上,实施“互联网+吕梁山护工”工程,打造需求对接、家庭用工、外出就业的一站式服务的吕梁山护工超市,形成涵盖线上线下的就业服务体系。
  四年多来,全市已累计培训26期、47832人,其中贫困人口20909人,实现就业25266人,人均月收入超过4000元,就业地辐射到全国8省20多个城市。“吕梁山护工”就业培训入选全国人社领域精准扶贫20个典型案例,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重磅推出《摆脱贫困:十万护工出吕梁》系列报道,还被省人社厅认定为“省级劳务品牌”。
  9月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山西专场新闻发布会上,省委书记骆惠宁在回答有关“山西省如何抓攻坚深度工作”的问题时,举起拳头说:“使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如期实现小康。”
  尽锐出战攻下坚中之坚。“吕梁山护工”就业培训,用实践赢得了民心,提升了信心,是吕梁老区人民奔向小康之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本报记者 李全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9-10期

  • 第2019-09-09期

  • 第2019-09-08期

  • 第2019-09-07期

  • 第2019-09-06期

  • 第2019-09-05期

  • 第2019-09-04期

  • 第2019-09-03期

  • 第2019-09-02期

  • 第2019-09-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