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平遥,一定要看《又见平遥》。这部大型实景剧自公演以来,一直受到游客们的追捧,尤其是双休或节假日,更是一票难求。
据统计,《又见平遥》大型实景演艺项目自2013年首演至今,已累计演出4924场,观演人数336万人次,演出收入达5.22亿元。其中,今年共演出558场,观演人数46万人次,演出收入8020万元。
把培育文旅产业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推动转型的重要方向,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传统景点注入文化因子,用时尚元素勾兑古典景致,从“跟着资源走”到“跟着市场走”,再到“跟着创意走”,晋中市如今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晋中路径,释放出辐射全市的综合带动效应。
文旅产业成了平遥富民产业
《又见平遥》作为我省由能源大省向文化大省转型的重要旅游发展标杆项目之一,自公演以来,先后实现了从旅游演艺到文化品牌的品质提升,从品牌项目到晋中新地标的品牌跨越,全面夯实了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文化旅游阵地。《又见平遥》的成功,加上《又见平遥》二期——《又见平遥》主题酒店群、印象新街等项目的推出,成为推动平遥旅游转型升级的重大突破,助推了平遥旅游由半日游向一日游、由一日游向多日游的快速转型。
改革开放前,平遥县作为晋中的一个普通县城,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不显山不露水。自上世纪90年代平遥古城整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平遥的旅游产业开始迅猛发展。经过多年倾力打造,平遥的旅游业越来越成熟,目前,已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旅游城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平遥又陆续将国际摄影展、国际电影展、国际雕塑节等活动引进古城,促进了全县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火爆,平遥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逐渐鼓了起来。据平遥县政府官网的信息显示,1997年申遗时,平遥的年游客人数约为5万人;到了2018年,平遥全年接待游客1548.6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0.78亿元。
目前,平遥全县有10万人在吃“旅游饭”,文旅产业真正成了平遥的富民产业。
围绕深入挖掘和融合做文章
2016年,国家旅游局将晋中市纳入首批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掀开了晋中文化旅游全域融合发展新的一页。3年来,通过“旅游+”和“+旅游”的积极探索,晋中市围绕深入挖掘和融合做文章,促进了旅游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了与城乡建设、生态环境改善、教育文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紧密结合,开辟了日渐多元的产品种类,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产品体系,推动了文化旅游价值链和产业链不断延伸,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得到不断拓展。
工业旅游方面,在玻璃器皿、酒业、太谷饼、醋、医药等特色行业,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祁县红海玻璃艺术园、平遥唐都推光漆艺创意园、榆次老醯醋博园和宏艺珠宝产业园、太谷鑫炳记文化园等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逐渐成熟。由天津创投利用百年国企晋华纺织厂旧址进行创意开发的晋华1919·中国营造大坊,成为彰显晋华文化特色的工业博物馆,是全省工业文物资源保护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被誉为山西的“798”。
乡村旅游方面,目前全市累计发展各类农家乐旅游村(点)近500个,从业人员3万人,发展势头很好。左权日月新生态庄园、太谷美宝庄园、寿阳三晋农耕文化园等一批综合性园区,实现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科普教育、采摘、农事劳动等多功能的一站式体验,带动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业提档升级和转型发展。
体育旅游方面,以太谷梅苑南山滑雪场、乌金山李宁国际滑雪场,九龙滑雪场为主,打造冰雪和休闲运动产业集群;以榆社云竹湖休闲旅游垂钓节和环云竹湖全国山地自行车赛为载体,打造集垂钓、骑行、水上运动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休闲垂钓产业集群;东山各县利用地处太行山中段独特的山地资源,以徒步越野、山地骑行等为主要内容打造山地户外运动产业集群;放大“中国晋中国际柔力球大赛”“山西太谷形意拳国际交流大会”“晋中国际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优势,打造晋商文化赛事旅游产业集群。
如今,这些活动在促进了当地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全省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范例。
旅游业助力当地经济转型发展
平遥旅游业发展只是晋中市文旅产业发展格局的一个缩影。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的旅游业,在晋中市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从开发起步阶段传统文化资源直接旅游化利用到全面升温阶段的对旅游产品的品质化提升,再到产业体系全面建立,旅游业已成为晋中市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重点产业之一,为晋中市经济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通过“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持续不断推动文旅融合,晋中转型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阔。2018年,晋中市接待国内外游客9815.6万人次,同比增长23.43%;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关口,达到1013.9亿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下一步,晋中将继续推进文化和旅游在思想观念、工作措施、宣传推介和服务大局上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晋中经验。
栗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