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太原新闻

看杏花岭区如何进行“厕所革命”

  • 杏花岭区改造后的一所公厕。 本报记者 姚凡 摄

  •   “现在的公厕改造得更好了,以前如厕要有家人帮助,现在有了残疾人坡道,还加装了大小便池扶手,方便多了!”9月15日,家住杏花岭区程家村东巷的李大爷一边推着轮椅沿着公厕新改造的残疾人坡道往下走,一边高兴地跟记者说道。为方便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如厕需求,近期,杏花岭区重点对公厕开展了一系列无障碍设施改造工程。
      小厕所,大民生。今年以来,杏花岭区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严格按照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用钉钉子精神扎实开展公厕建设工作,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造福于民。

    人性化:为特殊人群提供便捷

      “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要求,杏花岭区计划对20座公厕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其中19座已经全部完成改造,另外一座本月底完工。”杏花岭区创城办相关负责人说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改造前,20座公厕均未设置无障碍设施,特殊人群如厕极不方便。为切实解决特殊人群如厕不方便的问题,使如厕更具人性化,杏花岭区环卫局公厕办认真研究,因地施策,将完善公厕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作为公厕建设必备设施,根据20座公厕的位置及道路建设情况和残疾人如厕标准,增补残疾人坡道、扶手等设施、设备。
      经改造,将公厕室内外的台阶改造为无障碍坡道并加装护栏扶手。同时,采购一批大小便池扶手,为全区47座公厕加装,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的使用。
      “因为行动不便,长期以来很少在外面上厕所。今天体验了一次咱们杏花岭区为特殊人群改造的公厕,不仅干净,而且很细致、方便,真正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58岁腿脚不便的张峰谈起改造后的公厕赞不绝口。
      “公共厕所是城市的文明窗口,它标志着一座城市最细微处的文明程度,在保证公厕卫生整洁的基础上,新改建的公厕不再是单纯地解决老百姓一时内急,更多的是为他们提供更走心的公共服务。”杏花岭区环卫局公厕办主任刘兵说道。

    现代化:为城市生活提档升级

      近日,位于杏花岭区滨河东路旱西关街口的一座现代化公厕面向公众正式开放。“儿子6岁,长大了,不愿意跟我去女厕所,但他一个人如厕,我还是不放心。没想到,咱们公厕在这方面也提供帮助。”市民王金娥高兴地说道。
      9月16日,记者来到这座建筑面积达100平方米左右的现代化公厕,白色屋顶、棕黄色的外墙,外墙上还张贴着整齐划一、设计独特的公益广告,整体建筑简洁通透,窗明几净。
      走进公厕,随处可见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温馨提示,公厕还配有环卫工人休息室和第三卫生间,其间放置了婴儿护理台等设施。“这是杏花岭区2019年‘公厕革命’的成果之一,投入80余万元倾心打造,7月底完成,8月初投入使用。”刘兵介绍。
      杏花岭区程家村东巷是一条小街巷,临街商户多,周边还有棚户区,长期以来,如厕环境不尽如人意,如今,这条巷子中段的公厕改造一新。
      记者看到,公厕主体采用装配式建设方式,就是生产厂家根据建设面积,设计好公厕的内外结构,待公厕基础建好后,将公厕的主体结构运送到现场,如同拼积木一样直接组装起来。
      刘兵介绍说,“由于临近居民区,附近水压不高,公厕冲水系统引入了飞机、高铁上通用的真空泵技术。利用真空泵产生的气压差,把排泄物吸入储存箱储存,然后再进行集中处理。有了真空泵的吸力,每次用水量相当于一瓶矿泉水的量,比普通公厕冲水节水三分之二。”

    精细化:为长效管理增添底色

      杏花岭区公厕不仅外表“颜值”高,而且还很有“内涵”。公厕的内部设计也处处彰显人性化,在显眼位置均配置了公厕导向牌和指示牌。在进行“厕所革命”过程中,该区不仅提升了公厕质量,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也成为厕所革命的又一亮点。
      精细化管理是深化“公厕革命”的必由之路。“健全完善公厕管理制度,对公厕开放时间、管护标准、工作规范、考核办法予以明确规定、细化落实。我们坚持‘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原则,重点加强对公厕的日常监督管理。”杏花岭区环卫局公厕办负责人介绍道。
      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公厕办为每个公厕发放日常清扫保洁记录表,细化清扫保洁时间,确保公厕每小时保洁一次,在人流量大的时段、地段增至每半小时保洁一次。此外,除此之外,为方便群众查找公厕位置,该区还设立了公厕导向标识,9月底前将安装130个公厕指示牌。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改建公厕的同时,该区还协调开放单位内部厕所,逐步推进医院、商场、宾馆、加油站等公共服务单位内部厕所对外开放,推动有条件的沿街党政机关、文明单位主动向居民免费开放厕所。目前正在制作、安装50套沿街对外开放公厕指示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杏花岭区政府工作报告将公厕新建(改造)纳入2019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全区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宜改则改,适度新建”的原则,计划投资1800万元左右新改扩建城市公厕22座。截至目前,已完成12座,除了滨河东路旱西关街口的这座公厕外,位于程家村东巷、河北里东巷、小沟坡、双龙巷17号的4座改建、新建的公厕也于近日准备向公众开放。

    本报记者 姚凡 通讯员 吕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9-13期

    • 第2019-09-12期

    • 第2019-09-11期

    • 第2019-09-10期

    • 第2019-09-09期

    • 第2019-09-08期

    • 第2019-09-07期

    • 第2019-09-06期

    • 第2019-09-05期

    • 第2019-09-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