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论 坛

融媒体时代下文化报道如何多元化

  文化报道,是传统都市报的“点睛之作”,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温度,以及城市人群的品位。与此同时,文化报道旨在以艺养心,让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增加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增添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时下,传统都市报都在倡导媒体融合,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报道来说,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对现有的报道方式、传播方式进行多元化的突破,从而在稳定原有阅读群体的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使传统媒体重焕生机。
  一、文化报道内容为王 要有广度和深度
  文化是民族之根本,也是人类精神活动中传承、创造和发展的总和。融媒体时代下,传统都市报更需要做好文化报道的多元化工作,要让文化有广度、有深度,从而有温度。
  以笔者工作中的实际案例为证:比如云冈石窟实现了3D打印技术,并且按照石窟等大尺寸,在青岛传媒广场复制了一个洞窟,成为当地的文化标识。如果单纯就新闻发布会来说,或许会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应该深究文化事件背后的神秘故事,比如怎么运用3D打印技术来打印石窟的佛教造像?打印过后的产品又如何能以1:1的大小和模样“移形”到青岛……这应该是大众心中最为疑惑的地方,所以笔者就以这些疑惑为切入点,一一采访工作人员,最终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并且写了一篇名为《揭秘云冈大佛3D打印全过程》的稿件,把文化事件的深度进行了挖掘,将文化事件背后的神秘之处进行了解答,让读者在了解文化事件的同时,更了解了现代科技在文物保护等方面的运用,增加对云冈石窟的自豪感,起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
  此外,就文化报道的广度而言,笔者认为可以紧跟热点文化事件和文化现象,随后立足本土。2018年,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手游异常火爆,在山西博物院有一件名为“蛇首扁柄斗”的青铜器,因勺柄处也有一个青蛙,该院文创人员就将它与“蛙儿子”结合,打造出了一张网络配图。笔者知晓这件事情后,迅速做出了相关报道,并总结出了省博现存的众多“最萌”文物。报道见报后,引得很多同城媒体争相采访,不少观众也相继去省博观看这件青铜器,引发一阵热潮。由此可见,文化报道的广度很重要,不要简单地就事件说事件,也可以同类型新闻相互融合,彼此借鉴,以“发散思维”进行文化报道,越发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口味和思维特点。
  综上所述,内容依然是文化报道的关键点,不仅要“就事说事”,更要“没事找事”,找到切合观众思维、文化热点的话题,从而引起相对应的认同感。
  二、传播方式要多元化 动静结合彰显文化厚度
  融媒体时代下,更需要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让文化报道生动起来,活跃起来。与此同时,纸媒报道的内容也应该具有策划性,以策划的方式来进行文化报道,从而彰显山西文化的深度、厚度和广度,让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增添文化自信。
  以往,通过报纸展示,文化报道较静态,要靠记者的笔力和图像来呈现。融媒体时代下,需用更多技术手段,进行全方位呈现。这就需要针对文化特性,进行系统的策划和包装,不要泛泛而谈,应该具有深度挖掘的精神。对此,笔者有一些自己的设想。比如,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名列全国前茅,如果以传统+新创的方式,去走进非遗、感受非遗、体验非遗,既好看又新鲜,也势必会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新思路。
  至于创新,就需要采用融媒体的手段进行辅助,多角度、多平台呈现,这是对于文字报道的一种延展,也是对于报纸品牌的一种树立和推广。通常,可以安排一部分人员进行文字记录、文字展示,另一部分人员进行多媒体、多角度呈现,可以利用微视频、航拍、纪录片、H5等传播方式,形成系列板块,辅助以图说非遗、触摸非遗等文图呈现,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报道规模,在报纸的静态呈现和新媒体的动态呈现下,彰显文化厚度,也让读者从多角度认知非遗,从而激发大家传承和保护非遗的意识。
  三、线上线下成互动 研学活动引领受众
  科技时代下,讲究用户的使用感受。融媒体时代下,要不断增强读者的“黏性”,增强读者对于报纸的认同感。除了线上传播之外,可以利用好本土的文化资源,举办相对应的文化活动,吸引和培养一批固定粉丝,成为融媒体时代下都市报的新生代读者。
  时下是“社群”时代,新生代的读者也是社群的一分子,在运用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的同时,传统都市报也要做好读者的维护工作,可以成立相应的“微信群”,成为一种定投的阵地。在做好社群维护的时候,我们可以针对文化事件、文化话题激发大家畅聊的兴趣,增强大众对传统媒体的认同,也可以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组织相对应的活动,让大家不仅有得聊,更要有得玩,通过活动,来增加对于传统媒体的依赖感、信任感,从而增加读者与报纸的“黏性”。
  都说报纸的读者数量在锐减,如果通过线下活动,也可以吸收很多“新”读者,甚至说年轻的读者群体。比如,挖掘好山西的文化资源,通过研学的方式,吸引一批年轻的读者,培育固定的“粉丝”团队,让他们深入了解山西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报纸本身的信任感,从而形成合力,也可以为报纸的经营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线下的沙龙和讲座也很有必要,邀请山西文化名人、名家来进行讲座,跟广大读者面对面。可以对讲座现场进行直播,传播辐射全国,久而久之,也会培养出山西之外的粉丝,让更多的人认知山西,这样对于传统媒体的知名度、美誉度而言,也有带动和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山西晚报社 孙轶琼)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9-13期

  • 第2019-09-12期

  • 第2019-09-11期

  • 第2019-09-10期

  • 第2019-09-09期

  • 第2019-09-08期

  • 第2019-09-07期

  • 第2019-09-06期

  • 第2019-09-05期

  • 第2019-09-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