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的山西,秋高气爽,碧空万里。9月2日至9月7日,参加“能源革命看山西”——第十四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活动的近40家网媒60余名记者,行程2000多公里,从锦绣太原,到大美阳泉;从文化晋中,再到智能晋城、魅力长治,到最鲜活的一线,探访山西能源革命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了解三晋大地转型发展的新变化、新风貌。
能源革命看山西,看的是老企业的新思路
因成功研制出“笔尖钢”,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名声大振,又通过超薄“手撕钢”誉满全球。而这几天,太钢又一次用创新的力量带给第十四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的成员惊喜:“手撕钢”将用于某款国产折叠屏手机,作为柔性显示屏的衬底材料。
“柔性屏钢可以实现折叠20万次不变形、不断裂,且平整如初。”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副经理武显斌说,假设消费者一天折叠手机屏幕50次,柔性屏钢的使用寿命在10年左右。目前,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是我国唯一一家可以生产柔性屏钢的企业,现在已经开始批量供货。
和太钢一样,太重这个装备制造业的老大哥,也用创新成就了“太重创造”的梦想。
太重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家同时生产车轮、车轴、齿轮箱和轮对集成产品的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一分钟生产一片车轮”着实让网媒行成员看到了“太重速度”。未来,太重还将书写高铁装备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篇章。
在晋能集团阳光发电公司,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火力发电厂5G联合创新实验室”,通过智能巡检、智能摄像机、大视频无线回传等5G+场景应用,20年的老电厂又开启了新的发展之路……
“山西这些老企业,有着悠久的历史,骄人的成绩,但它们并未满足现状、故步自封,而是在能源革命的新浪潮下,做时代的弄潮儿,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做出更大贡献,值得敬佩。”宁夏新闻网编辑薛晓婷说。
你看,含“新”量十足的新山西,正阔步前行。
能源革命看山西,看的是能源充分利用,变废为宝
煤层气,俗称瓦斯,煤矿事故的元凶之一,令人闻之色变;高硫煤,直接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严重影响环境……就是这些曾经无人问津、避之而不及的“废料”,山西却将其转化为清洁能源,变危为宝、变废为宝,造福百姓。
2018年,晋煤集团确立了以燃气为主,以煤炭、煤化工、电力产业为辅的产业格局。这个曾经以煤炭为主业的企业,转型成为燃气领域的领头羊,地面煤层气抽采量和利用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采访期间,记者了解到,仅晋煤旗下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沁水总部的采气量,就可作为100余万户居民用户、3300余家工业用户主要的气源之一。
“看到曾经的危险气体,如今变成清洁能源、变成电造福于民,说明能源革命在山西一定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引领新的发展,为打造绿水青山做出更大贡献。”中国搜索的编辑何艳告诉记者。
而在潞安,“煤变油”已不再是新闻,5大类54种产品270个规格型号的煤基合成产品让人震撼,高硫煤经过加工,可以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包装及特种燃料等领域,身价翻倍。在这里,煤炭资源实现了从“以吨卖”到“以公斤卖”再到“以克卖”的变迁。
你看,含“金”量十足的新山西,正载誉前行。
能源革命看山西,看的是新能源产业势不可挡
山西,是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不仅煤炭资源丰富,新能源资源更为富集,风能、太阳能、物质热、地热、煤层气都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山西在不断提高煤炭清洁利用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绿色新兴能源体系。
无论是晋城中船重工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内刚刚装车完毕的风力发电主机,还是山西日盛达太阳能科技公司一件件等待发货的光伏玻璃,满满的订单都让人直观地看到,山西新能源产业蒸蒸日上。
无论是晋中吉利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上正在有序制造的新款汽车,还是长治高科光电有限公司生产的LED屏,轰隆隆的生产线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新能源产业扎根山西、蓬勃发展的现状。
无论是基于大数据的便民APP,还是未来应用广泛的中科潞安深紫外LED项目,可预见的广阔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都让人对山西新能源产业充满信心。
本届网媒行期间,记者通过走访各家新能源企业了解到,思路、政策、补贴、技术、人才等要素,都是山西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让山西产品走遍全国,甚至登上世界舞台。
“看了中科潞安深紫外LED项目未来的应用,真的觉得很神奇,用紫外LED做成消毒笔,以后外出就餐只需要扫一下,就能‘秒杀’细菌,再也不用费事地用开水烫碗筷了。”对中国网记者张梦妮来说,山西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完全超出她的预期,作为一个山西人,她感到非常骄傲。“山西真的再也不是煤老大,而是能源革命的排头兵!”她说。
你看,含“绿”量十足的新山西,正破冰前行。
能源革命看山西,看的是文化旅游产业挑起大梁
对于转型升级的山西来说,文旅产业的发展,无疑是打造新优势、新动力、新形象的基础,更是能源革命不可或缺的部分。
众所周知,山西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也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聚集地,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纪念日,本届网媒行成员专程在采访期间走进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重温抗战历史,触摸红色太行。
采访团成员还走进王莽岭,领略太行山奇峻险秀的自然风光,探访地处绝壁险境中的挂壁公路,用笔尖和镜头记录山西省打造太行山旅游板块的蓬勃景象;走进屯留抗大一分校旧址,了解抗大历史,瞻仰革命旧址,传播抗大精神;走进“太行一号”国家旅游风景道陵川段,深度感受“快旅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
“七八年前来山西,感觉空气中有浮尘、煤渣,还弥漫着一种焦糊味,这次再来山西感觉变化太大了,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美不胜收。”中国甘肃网副主任李新玉由衷赞叹。
你看,红色山西、大美山西,正铿锵前行。
本报记者 王龙飞 通讯员 周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