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晋中大地处处硕果飘香,丰收在望,晋中市今年精心打造的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更是以亮丽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8月22日至23日,晋中市召开了乡村振兴现场观摩推进会,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太谷、榆次、寿阳三地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廊带的建设成果,深受鼓舞和启发。
晋中市委书记赵建平说,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和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目标,从形式到内容、从外延到内涵进行了充分诠释,初步打造了一批“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成”的样板,推出了一系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市乃至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趟出了新路。
9月下旬,全省乡村振兴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推进会将在晋中召开,这也是晋中为新中国70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
以通道为轴线、以产业为依托、以村庄为单元,实施乡村振兴“一片一带一圈”总体规划,推进全市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切实找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为全市探索经验,今年4月份,晋中市提出以通道为轴线、以产业为依托、以村庄为单元,实施乡村振兴“一片一带一圈”总体规划,推进全市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这一示范廊带全长135公里,晋中人称之为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2019年,晋中将重点打造涉及寿阳、榆次、太谷三县(区)50个村的“一片”示范廊带。
为了建设好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晋中市科学规划设计、优化产业布局,精心组织实施。在示范廊带内建成3个万亩果品生产片区、3个万亩蔬菜片区、3个万亩苗木片区和1个有机旱作农业基地,从规模、质量、效益等多个层面为全市农业产业作示范、当样板。邀请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顾益康教授团队对示范廊带完成了《“醉美晋中”乡村振兴示范廊带总体策划》,精品示范村要达到村庄建设规范化、农村饮水安全化、村容村貌特色化、村庄绿化景观化、厕所改造无害化、污水治理彻底化、垃圾革命分类化、家庭庭院美丽化、主导产业高效化、产权改革灵活化、乡风文明制度化、基层组织堡垒化、公共服务普及化的“十三化”要求。
从今年4月以来,晋中市、县两级精心组织实施,全力以赴发起了打造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的攻坚战,以“四好”乡村公路为轴线,努力构建“乡村振兴示范村展示区、现代农业产业引领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区、乡村旅游生态标杆区”,展现了一幅“百里生态画廊、四季田园风光”的美好画卷。
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资源,最大限度释放土地效应,以产业为依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关键一招”。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释放土地效应,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发展动能,晋中市通过开展“激活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攻坚行动,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加快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廊带内土地流转率由去年的31%提高到61.5%。
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通过创新用活增减挂政策,开展土地确权,将农户的承包地全部流转到村集体合作社,通过集中整理,将零星分散的300多块旱地整理成15块连片耕地,面积由452亩增加到889亩,实施通水、电、路,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供基础。该村通过“集中连片”发展产业,引进上马了宏艺康乐田园综合体及教育、养老等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良好的产业基础、均衡的产业结构,为这一廊带快速发展壮大,形成示范效应奠定了扎实基础。如今,这一廊带已形成3个万亩果品生产片区、3个万亩蔬菜片区、3个万亩苗木片区和1个有机旱作农业基地。目前,太谷县蔬菜和红枣片区纳入国家级产业园项目,榆次区蔬菜片区纳入省级产业园,寿阳县玉米基地纳入全省有机旱作示范区。今年上半年,寿阳县以省交控集团绿化苗木体验基地和物流园区为依托,在平头镇规划建设健康养生、生态体验、花木培育、科技研发、现代物流一体化绿色产业链。截至目前,寿阳县黑水、山底、华南三个示范村已流转土地1.27万亩,村集体收入89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400元。同时,注册成立了农业科技公司、苗木种植合作社、蔬菜种植合作社、劳务派遣公司、物业保洁公司,组织农民闯市场,户均将至少增收2万元。
作为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的龙头,山西农谷建设同样如火如荼。目前,山西农谷已完成了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等“四院八中心”组建;标杆性项目加快推进,山西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心国际博览区建成,“保盛园”种羊繁育项目引进种羊1万头,亚洲单体面积最大的15万平方米番茄全环境智能温室投产,南方食品两岸产业园、海峡两岸青创基地、山西农谷金融小镇、阿里巴巴ET大脑等签约落地。
如今,廊带的巨大磁石效应正逐渐显现,目前已吸引14家企业,57亿元社会资本投入廊带建设。廊带内的示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由17792元将增加到19500元,村集体平均收入预计由不足10万元增加到20万元以上。
突出党建引领,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齐头并进,激励乡村干部担当作为、奋发有为,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施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这几日,记者深入晋中大地采访,切身感受到这里有一大批优秀的基层干部,他们在乡村振兴实施中当先锋、作表率,充分发挥“领头雁”“主心骨”作用,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名书记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的党建力量。
榆次区北田镇张胡村坚持党建引领做保障、干群一心谋发展的“治村经”,走出了一条以组织振兴引领农村振兴的路子。该村的“领路人”的村党支部书记张爱茂,真正把心思放到为老百姓办事、做好事上,带领村民建设新村、发展蔬菜大棚和苹果产业。不仅使92%以上的农户住上了小别墅,更让老百姓有了稳定丰厚的收入来源,实现了“户均一套高效棚、人均二亩优质果”。今年预计农民人均收入2.5万元。
过去的榆次区东赵乡石羊坂曾是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贫困小山村,一度时期出现了“一少三多”现象,即农民收入少、村里光棍多、麻将赌博多、打架斗殴多。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石羊坂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的奋斗之路。村党支部书记边旭东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党员示范、党群一家”的工作理念,团结全村党员群众战天斗地、立志脱贫,探索出了一条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相融合、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相融合的产村融合化发展道路,形成了“一户一宅一温室、一村一品一模式”的石羊坂模式,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致富增收再到全面小康的华丽转身。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17元,实现了小山村向小康村的多彩嬗变。
乡村振兴,必须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本。针对基层党组织弱化、乡村人才外流、乡村干部难选难留难当等问题,今年,晋中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二十五条》,提出了“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提高乡镇财力和乡村干部待遇、优化乡村管理职能、强化乡村干部管理考核激励、建立乡村干部减负容错机制”5方面25条举措,通过给权力、给待遇、给保障、给出路、给激励,进一步点燃了乡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让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乡村干部和奉献基层的干事创业者在放手闯、大胆干的同时吃了一颗“定心丸”。
如今,以乡村振兴为战场、以示范廊带建设为突破的攻坚战在晋中已经全面打响。即将在晋中召开的全省乡村振兴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推进会,晋中将会向全省展示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的美丽和精彩,展示晋商故里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的巨变。
本报记者 郝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