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特别报道

山上有学校架起脱贫桥

  • “吕梁山护工”奔赴工作岗位

  •   在吕梁山,有一所40多年校史的学校,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一切都还处于寂静中,“一、二、三、四……”整齐划一的口号已经响彻整个校园。
      此声音,正是来自在吕梁卫校进行军事化体能训练的“吕梁山护工”们。
      “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是吕梁实施“三个一”精准扶贫计划项目之一,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一项重要举措。
      2015年7月,吕梁卫校接到一项市委、市政府指定任务:先行先试开展“吕梁山护工”培训。
      吕梁卫校具有全省统考“十连冠”的历史佳绩,“吕梁精神”的忠实践行者。面对分量如此重的任务,校长李艳峰并未乱了方寸,而是延续多年不怕辛苦勇于担当的精神,迅速投入到筹备工作中:调配师资力量,研究编写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材征订,购置实验实训设施,联系实习场所……一个月紧锣密鼓的加班,首期“吕梁山护工”培训班于2015年9月1日如期开班。
      作为首家重点培训单位,怎么才能把“吕梁山护工”培训搞出成效、抓出亮点、做成示范?这成了李艳峰接下来重点思考的问题。
      理念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动。“实用、创新、服务、高效”的初衷,催生了具有吕梁卫校特色的培训模式:培训周期为40天,其中在校理论实操培训30天,家政公司实训10天,做到以市场导向设置课程,以就业导向提升素质,以军事管理培养习惯,持以教学相长注重效率,以校企合作保障就业,力求效果立竿见影,让“吕梁山护工”细水长流。
      以“创新”开创“合作新模式”。2016年开始,学校和用人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积极主动与太原、北京、天津、青岛、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家政服务企业合作,让企业参与培训管理,与北京医护家公司、青岛紫荆护理集团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并开设了“精品班”,使培训更贴近市场。
      授课之余,培训教师们专门组成教材编写团队,还编写了一套图文并茂、简单易懂、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病患陪护》《养老陪护》教材,适应不同底子的学员们,让她们在平时拥有了能自己看得懂、学得通、用得上的“课外读物”。
      昔日培训路,今朝生盈门。
      “无奋斗,不幸福!感恩吕梁卫校,让我们获得力量,找到平台,提高能力,交到朋友,享受充实、美好的幸福时光!”从吕梁卫校培训出来的学员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学员,有被中央电视台报道的青岛紫荆家政公司优秀护理员工张海明、霍成杰,有的创办了自己的家政公司。虽然成绩斐然,但他们都不曾忘记教给他们拥有幸福能力的母校,发出来自内心的感激之情。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自首期开班培训以来,吕梁卫校已顺利开办了31期,共培训学员11164人,10720人取得资格证,合格率96%。为确保“吕梁山护工”能够“学得好、输得出、稳得住、干得好”,吕梁卫校先后举办了26场“吕梁山护工”就业招聘会,实训上岗人数达6478人,实训就业率达58%,形成了“从一到众”的带动效应,带动更多的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现在,走进吕梁卫校的校园,随处可见“打造诚信勤劳专业的吕梁山护工品牌”“打造吕梁山护工全国第一品牌”等标语,课间学员们和老师们相互提问、共同探讨的场景,整个学校弥漫着浓厚的氛围:学生学得卖力用心,老师教得耐心细致。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谈到未来对“吕梁山护工”培训的规划,李艳峰表示,提高就业率是出发点,更是落脚点,必须在三个环节上下功夫:在学员的意愿上下功夫,贴近学员深入了解其思想动态,聘请走出去的学员现身说法,转变在校学员的不愿出去的“老观念”;在市场的需求上下功夫,走入企业、走进市场,了解市场用工信息,调整培训方式,“定制”培养市场急需的学员;在学员与市场的对接上下功夫,通过订单培训、企业提前介入、科学选择实训基地等,搭建桥梁,促成就业。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山西省唯一一家全国性的“劳务输出基地”,吕梁卫校正积极策划筹办全国性、年度性的“吕梁山护工产业论坛”,竭力开创“吕梁山护工”培训事业新境界,全力为吕梁市脱贫攻坚做出积极贡献,只为吕梁贫困群众以后的日子更有奔头。
      “吕梁山护工”培训连着最基层,吕梁卫校和吕梁群众心贴心!

    本报记者 李全明 通讯员 刘小利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9-23期

    • 第2019-09-22期

    • 第2019-09-21期

    • 第2019-09-20期

    • 第2019-09-19期

    • 第2019-09-18期

    • 第2019-09-17期

    • 第2019-09-13期

    • 第2019-09-12期

    • 第2019-09-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