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激情跨越七十载 续写郇阳新华章

—临猗县70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 实现“病有所医”的参保农民绽开了笑脸。 (资料图片)

  • 主题党日活动启动现场

  • 县直党员通过连续不断的主题党日活动践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 小游园内群众正在健身

  • 闻鸡起舞

  • 墙体画扮靓美丽乡村

  • 党员志愿者为群众义诊

  • 阳煤集团临猗分公司建成的全球首台“水煤浆气冷壁半废锅”气化炉

  •   这是一片写满荣光的热土,60万勤劳智慧的郇阳儿女砥砺奋进,栉风沐雨,70载光阴牢记使命,不负重托。
      这是一片承载梦想的热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郇阳干群一路守望相助,初心不改,继续书写着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壮举。
      七十载风雨砥砺,七十载时代变迁。在神奇而广袤的郇阳大地上,临猗县广大干部群众在这里历尽艰辛,风雨砥砺,步履坚实地走过了70年。
      回顾临猗70年来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即粮棉为主阶段、林果调整阶段、工业兴起阶段、城乡统筹阶段、新型工业化阶段和转型跨越阶段。可以说,这是临猗70年不断改革、发展、创新、探索的过程,是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的过程,是传统农业大县不断探索转型的过程,也是为人民谋福祉、求和谐的过程。

    农业:一路发展一路歌

      临猗是个农业大县,计划经济时代,临猗有“山西的乌克兰”美誉,一直以“粮棉之乡”著称。经过几轮经济和种植结构调整,现在的临猗已经是林果大县,林果面积达到110万亩,年产各类水果50余亿斤。在走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临猗县委、县政府以建设“运城峨嵋岭果品博物院”为总抓手,提出了“精做农业”的发展思路,不断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
      为了使“运城峨嵋果品博物院”的目标早日变成现实,临猗以有机农业为主攻方向,确立“四三机制”,不断强化标准意识,走出了一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
      ——三项举措规范标准。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全县大力推进水果标准化生产;通过展板、媒体、培训、印刷图册等多种形式宣传标准;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管理水平,制定了各具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使之更接地气,做到有“序”可循。
      ——三大园区示范标准。一是以北景乡为核心,辐射2个乡镇13个行政村总面积3万亩的苹果标准化管理示范区;二是以庙上乡为核心,覆盖面积3万亩的优质鲜枣标准化管理示范区;三是以猗氏镇黄斗景村为中心的优质酥梨标准化管理示范区,辐射面积2万亩。
      ——三种模式实施标准。一是政府推动型。采用政府扶持、专业部门指导、全面规划、重点培养等方式,全县共建成5个农业部标准化示范园、5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和600个县级标准化示范园,总面积达10万亩;二是合作社带动型。通过合作社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提高社员标准化意识和水平。三是企业引领型。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引领果农实施标准化生产,全县形成了以华祁庄园为龙头的葡萄产业、万博冬枣为龙头的鲜枣产业、大嶷山有机农业公司为龙头的草莓产业等,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为大面积标准化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支队伍推广标准。一是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健全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通过“一乡一站”“一村一点”“一业一校”等技术服务平台,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抓手,手把手教会农民掌握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二是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实行农资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源头控制。在全县建立了8个农资配送中心,实行县、乡、村连锁经营。三是农药残留检测队伍。以县政府通告的形式,公布禁用农药、限用农药名单。县农业、果业、食药等部门各负其责,形成了强大的监管合力,有效减少了农药残留,使全县农残检测合格率达到96%以上。
      水果标准化建设,有效促进了临猗有机农业提质增效。全县“三品一标”认证面积76万亩,“临猗苹果”“临晋江石榴”获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临猗水果通过直销窗口、农超对接、电商微商等多种渠道,插上腾飞的翅膀,畅销全国56座大中城市,出口美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靓丽的形象在竞争激烈的果品市场广受青睐。

    工业:新兴大县展雄姿

      建国70年来,临猗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加速崛起,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是三个计划促推工业腾飞。近年来,临猗瞄准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深入实施“龙腾虎跃”“群星灿烂”“凤还巢”三个发展计划,出台优惠政策,全方位提振企业信心;召开政银企座谈会,多渠道破解融资难题;干部入企帮扶,优化发展环境,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全县上下,众志成城,同心同向,合力合拍,迈开了由林果大县向外向型工业强县转变的坚实步伐。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年出口额1.1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三分之一,创造了令人振奋的骄人业绩。
      二是三大优势彰显临猗特色。产业结构优。全县五大优势产业结构合理,集聚成型。装备制造业科技引领,抢占新高地;化肥化工业肥化并举,精细化工重点向绿色、清洁、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纺织服装业走品牌化、专业化道路,成为全省纺织面料出口示范基地;食品饮料业向精加工、深加工转变;渔药医药业被誉为“中国渔药之乡”,外向发展阵列雄壮。
      科技含量高。产学研并举,引进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先后申报授权专利261项,5项科技成果被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拥有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个国家级实验室,“丰喜”“双嶷山”等8个中国驰名商标,14个山西省著名商标,5个省级名牌产品,为外向型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发展成效好。坚持世界眼光,对标行业一流,以改革求发展,以开放促转型,17家出口创汇企业主要出口纺织面料、浓缩果汁、汽车配件、精细化工等产品,销往美国、俄罗斯、东南亚等41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在全市名列前茅。
      三是五大产业瞄准国际市场。化肥化工业是临猗传统产业。阳煤丰喜临猗分公司年产尿素75万吨,甲醇40万吨,三聚氰胺10万吨,多项技术全国领先,研发的“晋华炉”煤气化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晋光化工公司主打产品荧光增白剂BA-L、AMS、5BM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出口英国、巴西、印尼、墨西哥等15个国家和地区。
      纺织服装业是临猗延伸农业深加工链条的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原棉加工—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完整产业链。“华晋”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兵娟制衣公司产品入选军委后勤保障部被装产品名录库。
      装备制造业是临猗外向型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20多年发展,逐步形成“金属加工—零件制造—部件制造—总成总装”的产业链条。华恩实业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消失模铸造生产企业,年产黑色铸件6万吨,成功出口美国约翰迪尔、纽荷兰(CNH)等国际跨国公司。东睦华晟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粉末冶金上市企业宁波东睦的核心子公司。
      食品饮料业是临猗县外向型经济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现已形成“原料果加工—脱水果蔬—浓缩果汁—果蔬饮料”和“粮食加工—面粉、食用油—方便休闲食品”两条产业链。
      渔药医药业是临猗别具一格的特色产业。今年,该县提出打造“渔药名片”的战略思想,目前,全县共有渔药企业30余家,产值达3.5亿元,产品占到全国市场总份额的30%,畅销全国各地渔场。
      转型中的临猗工业,一批新的企业正在蓬勃兴起,孕育成长,力达纸业有限公司通过技术研发,使用先进工艺,新上年产10万吨生活用纸项目已实现部分投产,富森能源科技公司依托原材料优势和先进的生产设备,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石油压裂支撑剂,为勇立潮头、抢占先机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文化:百花园里繁似锦

      临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十九大召开后,临猗掀起了文化建设新一轮热潮。两馆大楼、体育场、工人文化宫等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展现了临猗文化的发展实力;14个乡镇文化站、全民健身广场的全面建成则成为传播文化的“种子站”;375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农民书屋、文体广场全覆盖,实现了老百姓多年求知求乐的夙愿。临猗眉户剧团八进北京城,四进中南海,一进人民大会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专场演出,更是临猗一张亮灿灿的名片。1991年,临猗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近年来,临猗县委、县政府提出“商祖名片”和“听音、游园、看景、品食”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战略,以“兴文旅、强特色、出精品、塑品牌、抓活动、促产业”为引领,着力打造“涑水河、黄河、峨嵋岭”三个农文旅深度融合精品示范圈;推出“临猗县黄河特色一日游”,进一步提升临猗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启临猗全域旅游新始点、新征程。
      从2006年全国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以来,临猗坚持“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非遗宝贵元素,让优秀的非遗保护项目通过旅游得到更好的宣传,形成文化产业。“临猗扎花”多次参加全国文博会展、山西省文化产业博览会、运城市关公文化旅游节展览,得到了专家的认可,社会好评。“临晋酱玉瓜”曾参加上海世博会、全国食品博览会等展览。“锣鼓杂戏”也多次参加展示展演,通过展示展演、抢救性挖掘,促进了锣鼓杂戏的传承和保护。
      临猗大力实施“51455”农文旅工程,深入开展临猗文化大县品牌创建活动。即全县建设5个特色文化乡镇、14个特色文化村、5个“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展览馆、5个田园综合体文化示范园,夯实临猗文化大县品牌。积极筹备组建文旅集团,强化全县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宣传、推介;整合、优化配置文化旅游产业资源。规划创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驿站,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要素,均取得明显效果。

    城建:县城让人们生活更美好

      改革开放以来,临猗历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县城的道路交通建设,历经70年,县城的道路已经形成南北向的“八纵”,东西向的“七横”。“七纵八横”形成了县城道路网络,特别是丰喜大道一路建设牵全局,将县城区域拉大了三分之一,是县城由原来的9.5平方公里增加到15.5平方公里。不远处,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住宅楼栉次鳞比,它们以惊人的速度向大道逼近。
      2010年,临猗县委、县政府提出搞好城市规划、改变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增强城市实力、提升城市品位的要求,大手笔规划建设了峨嵋公园。公园依坡而建,占地2006亩,北起209国道,南至峨嵋大道,东至双塔北路,西至五一路以西,秉承超前、生态、为民的理念,彰显了大、精、深的构建艺术。2012年,县委、县政府又着手开发南城新区,占地1500亩,投资2.25亿元,建设了涑水公园。目前,该县正在着手建设双塔公园,届时,县城将形成南北中都有公园,为人们歇息心灵、滋润精神、放松怡情提供一个好去处。
      临猗属全国高氟水区,全县16个乡镇区,井水达标仅两个乡镇,全县40万人深受氟害。2011年,该县启动城乡供水一气化工程,2013年建成运营,每天供水量2.5万方,使城乡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2008年,为了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环境,该县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启动县城集中供热工程。截至2018年底,全县供热入网面积达到380万平方米,还了县城碧水蓝天,送给了居民如春的温馨舒适。
      垃圾处理由荒沟填埋变为垃圾处理现代化是城市建设进步的一个标志。2009年,该县启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总投资4048万元,建设内容包括垃圾中转站3座、垃圾填埋处理防渗系统、填埋气体导排系统、垃圾坝、拦洪坝、调节池、抽气机房、填埋机械等,建成后日处理垃圾130吨。该项目1012年通过省住建厅组织的全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等级评定和验收,评定定级为二级。2016年,该县开始建设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使县城的垃圾处理迈入高水平,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临猗县城在道路、住房、公园、绿化、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基本实现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画中。居民感慨地说,县城让人们生活更美好。

    本报记者 杨永生 通讯员 范小燕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9-24期

    • 第2019-09-23期

    • 第2019-09-22期

    • 第2019-09-21期

    • 第2019-09-20期

    • 第2019-09-19期

    • 第2019-09-18期

    • 第2019-09-17期

    • 第2019-09-13期

    • 第2019-09-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