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夏县县委、县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在立足全省上下“两转”基础上全面拓展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新局面的关键时期,在运城市委“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和打造“一区五带”产业布局的生动实践中,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业崛起、文化旅游、改革开放、生态文明、民生改善”六方面的突破,取得显著成绩,使夏县经济迸发出蓬勃的发展生机,步入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好时期。
迸发蓬勃生机的农业
夏县是传统农业县,农业占据GDP生产总值的80%以上,计划经济时代,夏县曾是“粮棉之乡”,经过漫长的农业实践和结构调整,农业产业也在不断发生着更替和变化。
在走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夏县县委、县政府以“振兴乡村经济”为总抓手,以“发展现代农业与生态园艺农业公园”为总规划,以壮大产业发展为目标,通过深入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提档升级行动,推动着农业产业向三产融合的高质量、高层次纵深发展。
如今,夏县已形成以南大里万亩设施蔬菜为代表的设施蔬菜产业、以裴介350亩钙果、兴南3000亩油桃、郭里1000亩葡萄为代表的精品林果产业;以北坡村10000亩花椒为代表的林木产业;以泗交500亩茶叶为代表的高山绿茶产业;以格瑞特5000亩生态农业为代表的观光农业产业;以瑶峰庙前4万亩中药材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产业;以晋星牧业为代表的畜牧养殖八个富有特色的产业板块格局。
全县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7个、绿色食品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泗交黑木耳”被评为全省首批功能农业品牌。全县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2018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完成14.37亿元。全县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69家,先后培育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30家、市级37家;全县发展家庭农场400家,先后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市级12家。
稳中向上向好的工业
夏县工业基础薄弱,规上企业不仅少而且小。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补齐工业短板”、“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的目标,立足农业大县和生态良好的县情实际,持续实施“三个发展计划”,坚决落实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致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
为了切实落实“三个发展计划”,扎实推进全县工业企业转型发展,夏县立足县情和工业实际,确立14家有潜力的企业进行龙虎榜培育,并对每一家企业,都明确了具体的县级包联领导和帮扶的职能部门,进一步提高全县干部的思想认识,在全县上下营造关心、关注、支持“三个发展”计划推进的浓厚氛围。在丰富“三个发展计划”的载体和完善机制上狠下功夫,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化解企业在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做好企业发展的服务工作。
截至目前,全县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56家,其中规模企业21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企业1家,国家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建成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今年上半年,全县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23.1%,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7.7%,利税同比增长72.9%,利润同比增长76.3%,工业运行主要考核指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完成15.2%,全市排名第二。夏县工业经济正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正逐步融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节节攀升的文化旅游业
夏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运城市委、市政府全域旅游的指引下,县委、县政府编制了《夏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一面大力招引项目,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一面策划宣传各类活动,提升夏县旅游的知名度。
山西晋旅集团投资的祁家河景区项目已开工建设,夏郡嫘祖文化产业园项目正式落地获批,韩家岭红色教育基地综合提升以及城内关帝庙、苏村五虎庙、窑头三圣庙等保护修缮工程也已完成。与此同时,通过成功举办2018年全国葡萄酒果酒行业专家年会暨夏县农旅文化推介会、夏县第二届“忠孝介公、魅力钙果”文化节、杏花桃花乡村旅游等系列文旅宣传活动,聚集旅游人气。
到目前,夏县已形成全域旅游四个片区:一是温泉小镇、瑶台山森林公园、白沙河湿地公园、体育中心、博物馆等产城融合、文旅融合的旅游度假疗养区;二是以裴介蚕桑研究院、百年枣园、介子推故里、钙果园为主的农旅融合体验区;三是司马温公祠、堆云洞、宇达、格瑞特为主的文化研学观光区;四是祁家河、泗交山水生态休闲区。2018年,全县全年旅游接待311.49万人次,增长24.6%,实现综合收入25.8亿元,增长25.2%,旅游效益逐年攀升。
与日渐进的生态文明
夏县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富民的双赢。
2018年,夏县完成庙前、裴介、瑶峰三个乡镇11公里的通道绿化提升改造工程;完成600亩精品荒山造林、1.6万亩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14个园林村绿化美化提档升级,森林覆盖率提升两个百分点。在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上,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煤改气”“煤改电”1518户,治理水土流失4.2万亩,中央、省环保督察组等反馈的83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铁腕治污”、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行动取得实效,PM2.5年均浓度下降7.7%,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32.2%,全年二级以上天数255天,综合指数5.19。
在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建设绿色环保生态文明的有力举措下,我们看到一份骄人的成绩:全县林地面积120万亩,生态园林村187个,森林覆盖率45.79%,山区达到88%以上,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绿色名县”和“山西省林业生态县”。特别是泗交山区负氧离子含量达到10000以上,被誉为“天然氧吧”。
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
当前,夏县撤县设区已报国务院待批,同城化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为进一步拉大城市空间,承载核心区功能布局,夏县的基础设施项目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城市功能在不断完善中,城市面貌也在日新月异的改变中。
对接“盐临夏”一体化路网建设,运夏连接线夏县段、禹王大道提标、埝裴线改造等工程已完工,完成了投资6500万元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城市管网建设等项目。投资1000万元的老干部活动中心投入使用,成为老干部学习生活的“精神家园”,投资2200万元的县委党校主体完工,投资2.56亿元的夏都体育中心项目启动实施,城市公厕、公交站台及小街小巷改造等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相继完工。
实施投资4.73亿元的西关、大辛、上留等城中村改造和商业总公司棚户区改造项目,投资3.2亿元的恒盛时代、新兴国际即将完工,投资3.66亿元的白沙河生态蓄水PPP项目正在加紧实施。扎实开展“六城同创”,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养宜游宜商的“五宜”城市。
日益完善的民生
2018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夏县召开,这是县委、县政府不遗余力持续关注民生、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小小缩影。
2018年,全年民生投入达到14.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5%。其中3.2亿元率先完成1720贫困户6855人的易地搬迁硬任务,受到省委、市委的高度赞扬;整合资金1.75亿元,实施“四好”农村公路建设、电网改造提升、饮水安全等方面144个项目,加快推进了贫困村整村提升。
在教育事业方面,投资1.6亿元迁建的实验中学春季即将投入使用,新建2所农村幼儿园;在卫生服务方面,大力推进城乡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惠及全县25.6万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建造6个农村社会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年增加城镇就业人员4265人,创业就业人员688人,救助困难群众2104人。城镇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每人每月分别增加172元和180元。6个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运行。在文化事业方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全民阅读等系列活动,建设文化活动场所61处,免费送戏下乡200余场,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承诺的15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有力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文/本报记者 杨永生 通讯员 吕若楠 赵平杰 图/姚中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