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要闻

七十载,依“农”富民硕果累累

——夏县70年农业发展新亮点

  • 图为蓄势待发的夏县格瑞特红酒庄园

  • 图为夏县花椒节举办后,游客到北坡村体验采摘花椒。

  • 发展一村一品,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图为夏县庙前上晁村村民正在称量自家丰收的杏。

  • 格瑞特葡萄基地

  •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夏县泗交镇已发展出独特的茶叶产业,优良的茶叶品质赢得市场的广泛认可。图为厚民晋茶茶园中采茶时的情景。

  • 以“百花节”为契机,不断探索农旅结合的新模式,夏县杏花节迎来游客如织。图为夏县北吴村“杏花节”开幕。

  • 在“盐临夏”中心区的强势推动下,夏县的交通网络愈发完善便捷。图为新修的中心路下留桥路段。

  • 夏县张家坪村景色

  • 多年来,夏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不懈抓生态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图为风景优美的夏县白沙河湿地公园。

  • 夏县滨河路景色

  • 夏县祁家河金楼山

  • 近年来,夏县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园区聚集效应凸显,园区带动企业发展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图为夏县宇达工业园。

  • 小小山村迎来全国各地摄影家青睐。近年来,夏县大力发展花椒产业,以北坡村为代表的花椒产业带动当地老百姓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继续探索花椒产业的文旅结合之路,通过举办多种活动来吸引全国各地人们的目光。图为2019年北坡花椒大型摄影采风活动开幕。

  •   

    夏县县情介绍:

      夏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形概貌为“七山二川一丘陵”,古称安邑,因我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建都于此而得名,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嫘祖植桑养蚕,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兴商贤相巫咸巫贤医卜济世,长存瑶台;东晋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创建《笔阵图》,北宋名相、史学家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炳彪史册。夏县有国保单位9处,省、市保单位各6处,7000年生息繁衍,5000年华夏文明在这里沉淀,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夏县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被列为“一主三副”大运城城市规划的主城区、全市“一区五带”产业布局的核心区。大运高速、运三高速、南同蒲铁路、大西客运、209国道、太三线省道穿境而过,距运城关公机场仅半小时路程。全县林地面积120万亩,生态园林村187个,森林覆盖率45.79%,山区达到88%以上,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绿色名县”和“山西省林业生态县”。特别是泗交山区负氧离子含量达到10000以上,被誉为“天然氧吧”。夏县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全县粮食面积70万亩,水果面积13万亩,蔬菜面积21.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4.3万亩)。旅游资源丰富,景区全域。已形成全域旅游四个片区:一是温泉小镇、瑶台山森林公园、白沙河湿地公园、体育中心、博物馆等产城融合、文旅融合的旅游度假疗养区;二是以裴介蚕桑研究院、百年枣园、介子推故里、钙果园为主的农旅融合体验区;三是司马温公祠、堆云洞、宇达、格瑞特为主的文化研学观光区;四是祁家河、泗交山水生态休闲区。夏县高温弱碱性优质温泉被誉为“华夏第一药汤”,含36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今的夏县定位建设大运城新花园,与运城市同城化融合,与黄河金三角区域化整合,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化契合,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期。
      在夏县,对于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人来说,农业在他们的印象中就是:农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挣不了几个钱。
      那时农民常说:种庄稼没有出息。他们每每教育自己的孩子说: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可千万不要种庄稼。谁家的孩子要是不好好学习,农民们都会吓唬说:再不好好学习,就和我们一样到地里干活去。
      那时的农业,传统,出路窄。
      那时的农民,收入低,生活水平差。
      对于一个在当时农业占据GDP总值90%以上的贫困县来说,农业就是农民的根本。如何让农民摆脱贫困,依靠农业走出一条致富路,成为每一届夏县县委、县政府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每一届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集中力量、采取措施要破解的问题。
      时光如梭,转眼几十年。在走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夏县县委、县政府以“振兴乡村经济”为总抓手,提出“以发展现代农业与生态园艺农业公园”的思路,在不断的结构调整和实践当中,推动着夏县农业向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富民之路昂首迈进。

    小小花椒遍山野 村民人均过万元

      漫山遍野红彤彤,田间地头笑声浓。8月份的夏县北坡村,因为花椒的成熟、丰收,这里到处是一番红火、忙碌的景象。采摘、晾晒、包装、交易,尽管忙得不亦乐乎,但看着自家产的花椒以68元每斤的价格不断发往外地,村民们个个流露出欢快的表情。
      北坡村位于夏县县城以北,地处中条山前山沿。共有4个自然村,137户468人,耕地面积1800亩。如果站在北坡村眺望,呈现的是一幅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万千丘壑贯穿于整个村子的自然美丽画卷,然而,也是这样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北坡村的土壤先天偏碱性、贫瘠、多砂石。
      几十年来,为了征服这块贫瘠而多砂石的土地,县委、县政府、镇委镇政府与北坡村做了大量的尝试。从起初的栽种核桃、又到县委组织的栽种酸枣嫁接大枣、再到大面积栽种金银花……一年年的努力尝试最终的结果却是一年年的失败收场。
      终于,在一次县委组织的外出考察会上,细心的北坡村书记周永平发现了花椒这个品种适合干旱地区栽种。当他栽下了几十年来全村的第一棵花椒树时,却被父亲无情的砍倒。在老人眼里,都尝试了这么多次,这一次也与往常一样注定要失败。然而,周永平没有放弃,他继续栽种花椒。没两年,他就发现,这栽种的花椒树果然与以往种植的作物不一样,不仅抗旱,而且产量还不错。那一年,周永平种的花椒就卖出了几百元。有了收益,周永平更加认定:种花椒树能成。
      当时,正值县委、县政府提出“山上抓林果、山下抓种养”的产业发展思路,周永平就把北坡村要大面积种植花椒、并且要发展花椒产业这个思路告诉了全村老少,并且这个思路也得到了埝掌镇政府的的大力支持。
      思路已制定,效益已初显,还有政府在后面扶持。红红火火的花椒事业就在北坡村干起来了。
      为了进一步扶持北坡村花椒产业,县政府和乡镇政府一方面加大对外宣传北坡花椒的力度,组织村两委、村民参加全国各地农产品展销会;另一方面引导北坡村成立花椒专业合作社。
      在一次北京农产品展览时,北坡花椒因其浓烈的麻香味一下子吸引了展馆群众的热烈围观,其中一名七十岁的老爷爷感叹:四十年来一直苦苦寻觅像北坡花椒这样的好花椒,今天终于如愿了。其实,这是北坡村地处前山沿、光照时间足、昼夜温差大,所以种植出的花椒比其他地方更香的原因。与生俱来的麻且极香的特质,也让北坡花椒成为上海多家大型餐饮连锁店的“御用”佐料。
      在县委、县政府实施农业打造“六化”标准园区的指引下,北坡村的花椒产业也逐渐走向了导向市场化、产业项目化、发展规模化、种植园区化、管理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的道路。
      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北坡村由过去种粮食时的亩纯收入200元左右一下子飙升到8000元,人均收入超万元。今年北坡村每斤干花椒卖到了68元一斤的好价格,再次增加村民的收入。
      现在,不但北坡人尝到了种花椒的甜头,而且周边相似地理环境的群众,都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发展花椒产业,夏县本县乡镇发展花椒产业4万多亩,周边县市及其他地区发展花椒达到20多万亩。
      小颗粒做成大产业,可以说,花椒使北坡村插上了致富的翅膀,走上了一条可持续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望着漫山遍野红灿灿的花椒,看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北坡村民的富裕生活,周永平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县政府大力重视农业、大力扶持我们村的产业,我们的花椒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好。我们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周永平说,接下来要紧跟县委、县政府对花椒产业实现“三产融合”的坚强步伐,才能不断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路。

    圆圆西瓜大棚栽 甜到农户心里面

      在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各大超市里出售一种价格较高但又货源又十分紧俏的水果,它就是夏县禹王乡禹王村所产的“夏乐”西瓜。它因其“酥沙脆爽、入口即化、甘甜醇香、回味绵长”的特点深受市场欢迎。而对于本地人而言,想要吃到一口昂贵的“夏乐”西瓜还要靠运气,因为每年夏乐西瓜一上市,都会被外地客商一抢而空。
      “夏乐”西瓜从何而来?是如何成为西瓜中的奢侈品?它又为当地的农民带来什么呢?日前,记者走访了“夏乐”西瓜生产基地——禹王乡禹王村实地了解情况。
      “今年西瓜批发价3.5元,卖到超市就是6元左右,最高时候能卖到十几块钱一斤。”当记者问起夏乐西瓜时,夏乐西瓜协会副会长田宏伟喜不自禁地说道。
      田宏伟,一名土生土长的夏县农民,有着三十年种植西瓜的经验。对于如何种出又大又甜的西瓜,田宏伟讲起来滔滔不绝:“不仅要选好地、还要讲究水肥配比、昼夜气温差别调整……”。      由于种瓜经验丰富,种出的西瓜又大又甜,2015年,在夏县县委、县政府集中整治十几个杂乱西瓜品牌、大力实施西瓜品牌整合战略时,田宏伟成为县政府确立的新协会——“夏乐”西瓜协会的副会长。
      这个协会是县政府将全县12个西瓜品牌、110户瓜农整合而成,承担着以“品牌引领,标准化先行,打造西瓜良性发展产业链”的责任和使命。为了履行好这一责任和使命,协会制定了西瓜产业“十个统一”和“八个标准”,这两项制度,将夏乐西瓜从种植、生产、销售、管理、培训、认证等各个环节做出了统一要求,实现夏乐西瓜生产技术的标准化和生产监管的组织化。与此同时,协会对每个西瓜实行档案化管理,做到瓜瓜都有标识码,颗颗都有成长卡,个个质量可追溯。
      以协会为纽带,通过专业化管理,夏乐西瓜走上了“协会+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的现代农业之路,并带领周边村民发展西瓜,由原来的1500亩增长到8000亩,辐射带动了20多个乡村的500多个农户。
      有政府的主导,有种出好西瓜的技术,“夏乐”西瓜逐渐被市场认可,变成全国各大客商青睐的“香饽饽”,每到上市季节,都会以高价格被定购,畅销到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2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到香港、澳门、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也才会出现本地人吃不到“夏乐”西瓜的现象。
      2017年,“夏县西瓜”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登记。2018年,“夏乐”西瓜平均每亩纯收入达到1万元,老百姓高兴地说:我们的生活比蜜还甜。

    尖尖茶叶深山种 带出农旅新形象

      流转农户土地种茶叶、返聘农户承包茶棚、吸收村民入园务工,让当地靠天吃饭的农民达到人均年收入8000元,这是夏县泗交厚民500亩茶园所带动的效益。
      在此之前,祖祖辈辈深居山中的泗交人,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耕种了几十年的老黄土竟然突然金贵起来,种起了南方的茶叶。这要从种茶人陈厚珉说起。
      陈厚珉是山东人,1951年我国在山东地区开始实施“南茶北移”工程后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南茶北移”在山东所取得的成功和当时的盛况,对于大多数山东人来说影响深远,陈厚珉也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为一个热爱茶叶、喜欢研究茶叶的行家。
      但种茶是一门技术活,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选在哪儿种首先就是一门学问,虽然陈厚珉有着丰富的种茶经验和技术,但没有一个能种出好茶的天然之地,茶叶事业注定不是一帆风顺,在经历一次次的失败后,陈厚珉的茶叶梦想也越发显得渺茫了。
      当得知陈厚珉在四处寻找种茶地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受到夏县县委、县政府的邀请,邀请他去夏县的泗交镇考察。
      当陈厚珉到达夏县泗交后,就被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平均气温比市区低9度,空气清新山水相间的“天然氧吧”——泗交镇一下子吸引了,有着多年经验的他深知这是一块种茶的好地方。土壤测试结果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他深信这里可以种出一片好茶来。
      就这样,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优越的生态环境里,在种茶人的精心培育下,在广大农户的积极参与中,泗交的厚民茶叶种起来了。由于每年只采一季茶,茶叶的品质卓越天然,口感极其浓郁鲜醇,得到市场上的广泛认可,目前,厚民茶叶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茶叶种植成功了,年总产绿茶6000斤,红茶2000斤,总产值达到1000万元,并吸纳当地上百名直接劳动力,使他们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元。但厚民茶叶没有就此止步,在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生态园艺农业公园”和加快“三产融合”的指引下,厚民茶叶在茶叶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开视野,把眼光和行动放在了依托茶园发掘茶园观光旅游的产业中,迸发出农旅结合的勃勃生机和发展活力。
      目前,厚民茶叶已建成了100余个现代化观光大棚和观光厂房、茶文化雕塑、品茶休闲区、景观护坝、花海景观、观景台、景观步道、景观峡谷、茶叶展厅等设施,带动王家河村发展农家乐餐饮2个、民俗住宿10家,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有机融合,有效地带动了泗交经济发展,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后记:

      如果你驱车前往夏县南大里乡,在道路两旁一定能看到一道特别的风景线,那是南大里乡绵延数十公里的万亩蔬菜大棚。在县委、县政府品牌整合战略下,以“夏鲜蔬菜”为品牌,全县蔬菜播种面积21.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4.37万亩,已形成辣椒、番茄、芹菜、韭菜、黄瓜、食用菌、甘蓝、叶菜八大蔬菜生产基地。全县发展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140余个,从事蔬菜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专业村达到96个,蔬菜年总产量77.9万吨,总产值11.85亿元,成为夏县农业发展离不开的产业。
      如果你驱车前往裴介的西村、庙村,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在风中摇曳着的连翘、黄芩、柴胡、防风等夹杂着香味的中药材映入眼帘,这是夏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美好景象。目前,全县中药材总面积12.2万亩,其中种植面积8.2万亩,野生面积4万亩。全县药农户数5800余户,从业人员达到1.1万人,药材经纪人55人,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18个,中药材年总产量2.295万吨,总产值3.18亿元。药材种植户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
      如今夏县的农业已经走出以花椒、西瓜、绿茶、中药材等为代表的八大特色产业,尤其是近几年在市场经济下滑的时候,这些独居特色的农产品依然能立足市场,成为全国各大客商青睐的“翘楚”,令人万分欣喜。夏县,依农富民结下累累硕果。
      与几十年前相同的是,家长教育孩子还会说着不好好学习就去种庄稼的话;但与几十年前不同的是,他们明白,种庄稼已经不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
      这时的农业,现代,蓬勃向上,需要更多的知识才能驾驭。
      这时的农民,欢喜鼓舞,信心满满。
      以“振兴乡村经济”为总抓手,以“发展现代农业与生态园艺农业公园”为总规划,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落实力度是县委、县政府持续不懈的主攻方向,就在前不久,县政府印发了《夏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拓展八大提档升级行动2019年行动计划》的文件,详细地将振兴任务分解到各单位、责任落实到人头上。
      我们看到,七十年,夏县依农富民的路途漫漫、硕果累累。也看到,在新的时代,新的起点,夏县县委、县政府征尘未洗再出发,再铸农业新辉煌的光明前景。

    文/本报记者杨永生 通讯员吕若楠 赵平杰图/姚中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9-25期

    • 第2019-09-24期

    • 第2019-09-23期

    • 第2019-09-22期

    • 第2019-09-21期

    • 第2019-09-20期

    • 第2019-09-19期

    • 第2019-09-18期

    • 第2019-09-17期

    • 第2019-09-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