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综合

指头上的那层老茧

  初次与马奶奶见面,很敬慕地与其握了握手,她手指厚厚的老茧,仿佛突兀得很,让我在第一时间便对她充满了好奇。
  马奶奶本名马素卿,今年已经75岁了,退休已20多年。左云农商银行每一年走访慰问老党员、老干部,几乎都会来看看她。她是左云农商银行最出色的会计。作为农信的新人,今年有幸,能与马奶奶交谈,听她讲述农信过去的故事。
  马奶奶笑着说:“你们现在条件可好多啦,我参加工作的时候电灯都没有喽。”1965年,马奶奶第一次参加工作,便来到了农信这个大家庭,这一扎根就是近30年,不曾移出过服务的一线,多少个春秋让她成了村民口中最亲切的“小马”。那时候农信社人员少,一个网点就靠着几个人撑着。说着,马奶奶便拿出了她的算盘,风趣地讲道:“孩子,你看这就是我们当时吃饭的‘家伙’,日常工作可全凭它。”我看着那一颗颗磨得发亮的珠子,联想到现在人们把玩的文玩核桃,发现这算盘珠和它们比起来真是一点都不逊色呢!
  在聊到马奶奶的办公条件时,她说:“我们当时的房子用现在的标准来讲就是危房。”说后,大家便哄堂大笑。那时候房子墙体不说有没有裂缝,因为都是缝,夏天漏雨,冬天吹风,房子里仅有的取暖工具便是一个土炉子,白日里在炕上放一个木桌子就开始办公,地上摆一个“组合柜”存放着各种资料,村民们都很友好,也不用锁,根本不用怕被抢。到了晚上加班加点,照明便全靠一个煤油灯撑着,灯捻子烧完便再搓一根。再后来,条件慢慢的好了,人们的风险意识也逐渐提高,开始有了像当铺一样的“高柜台”,有了简单隔开办公和客户的“木窗口”。那时的业务很少,基本就是简单的存取款,那时的收入也很少,微薄的工资,强撑着整个家庭的开销。
  马奶奶回忆,那时的她几乎天天都在工作,吃饭也是寥寥几口。每日走村串巷的,骑着“二八”式的自行车,走好几个村。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哪里有困难就去帮哪里,碰到下雨、下雪天,走山路,走小路,就得深一脚浅一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马奶奶你有背包吗?我们现在都在讲背包精神呀!”马奶奶笑笑回答道,“有啊,那可是我们最值钱的东西!”那时候由于款车少,乡里送款不方便,每日便由网点的会计自己背上背包到固定的点去“取钱”“交钱”,平日里的贷款资料、助农资金也都在里面放着,一个背包就可谓是“全部家当”。说着,马奶奶便从她衣柜底拿出了一个浅绿色的包裹,背包已经很破旧了,边角也裹着补丁,但却始终没舍得丢掉。两枚纽扣、一个拉链、一个标志,成为了她此生最珍贵的回忆。马奶奶说,那时的背包就是流动的银行,那时的背包就是百姓盼来的希望。
  如今,马奶奶的背包已经褪了色,那时专门用来记账的小桌也被压弯了面儿。再问马奶奶农信一路发展的变化时,她讲道:“农信的背包银行已转向高质量发展,全面转型提质的百姓银行。我们的发展从无到有,我们的服务从农村扩展到了城镇,一路发展,一路坚守初心。七十余载的风雨发展,是几代农信人不懈努力的接力,自信全面的服务、稳健高效的发展、安全质量的提高,是当今农信展现给我最直观的感受。”
  是啊,今天我们告别了那久违的算盘声响,账本工整记下的一分一厘,再不用担心被雨水所浸湿。今天,我们告别了业务单一的存取款,科技助推农信梦高速发展,服务百姓的平台更加宽广。农信社的发展变化是几代人的始终如一,也是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作为农信的新人,我将牢牢珍藏这段“美好”的回忆,余生钟于农信,一路热情不减。
  走的时候,询问起马奶奶手指为何会有那么厚的老茧时,她淡淡地说了一句:“那个啊,打算盘留下来的。”伴随着感动和震惊,我想我的谜团得到了最好的解答……

魏晓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11-24期

  • 第2019-11-23期

  • 第2019-11-22期

  • 第2019-11-21期

  • 第2019-11-20期

  • 第2019-11-19期

  • 第2019-11-18期

  • 第2019-11-17期

  • 第2019-11-16期

  • 第2019-11-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