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有文化,市民才有自信,发展才有后劲。繁荣艺术创作生产、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三体》《流浪地球》《泥火情》《保卫娘子关》……不论是文学著作、电影作品、电影剧本出版、拍摄,还是戏曲、音乐类作品搬上舞台,阳泉正逐渐走上了全省、全国、全世界的“视界”。
工艺美术业、网络文化业、歌舞娱乐业、艺术品经营业、文化创意服务业……多门类并存的阳泉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连续创造了多个“全省率先”……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正在成为阳泉城乡百姓的“幸福地标”。
2019年11月28日,一部电影《铁血阳泉》首映礼在阳泉诞生。阳泉,是创立中共地方组织和开展革命活动较早的地区,是中国北方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地;1947年5月,阳泉解放建市,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座城市……然而,这部以电影艺术独特的方式讲述着阳泉解放建市后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发生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为阳泉文化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铁血阳泉》的拍摄主要是挖掘红色资源、传承革命基因、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落实省委转型战略、重点打造阳泉“一城一关一书一画一壶”文化品牌中的“一城”品牌的重要举措。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不善于传承,创新就没有根基;不善于创新,文化就没有活力。阳泉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很多人对煤的“黑”并不陌生。如何让这种黑色资源焕发出独特光泽、走向市场?
山西肇文美术工艺品有限公司的赵玉军独具慧眼,“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煤炭做起了煤雕。作为阳泉煤雕的创始人,赵玉军不断探索,在2016年自筹资金开办了阳泉市第一家以展示煤炭文化和煤雕艺术为主旨的专题性博物馆,展区面积约500平方米,收藏了数万件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类煤炭藏品,把煤雕这个煤乡瑰宝打造成为省内外广泛关注的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阳泉全面贯彻落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加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目前,在市场转化较好的工美行业,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非遗31项、市级非遗111项、县级非遗100余项;省级非遗代表传承人32人、市级非遗代表传承人198人,其中工艺美术陶瓷制品、雕塑工艺品、金属工艺品、葫芦工艺品、花画工艺品、刺绣工艺品、漆器工艺品、民族工艺品、剪纸艺术等9大类40余个品种,有多件产品在国家级、省级文博会上获得金奖,还有多件产品被多个国家、地方博物馆收藏。据统计,阳泉市已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平定古窑陶艺有限公司“中国刻花瓷文化园”,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平定县冠窑砂器陶艺有限公司“平定砂器旅游文化产业园”,省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家——平定县莹玉陶瓷有限公司、盂县永恒工艺厂,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创意企业近百家,文化类协会和产业研究组织60余家。
新型产业不断涌现,业态更加丰富。每个周六日下午,有创客、有实体店的老板、有想创业的人、有文化的工作者,一大群人聚在狮脑山脚下的城区“启点文化”众创空间,他们喝着咖啡、饮着茶聊创业,分享彼此的经验,进行项目诊断。
创新创业不断涌现,带动全新发展。阳泉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令人关注的成果。阳泉从反映阳泉非遗文化入手,编创了晋剧《泥火情》,经过3年反复修改,2017年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邀请阳泉市戏剧界13位知名专家研讨论证,列入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同年在太原首演,并在全市巡演。
“中共创建第一城”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以阳泉建市为背景创作完成电影剧本《中共第一城》(暂定名)几易其稿创作完成,并于2018年1月在北京中国电影家协会召开了剧本研讨会。这在阳泉文艺史上还是第一次。
动漫、科幻等文化产业在全国蓬勃发展,但这在阳泉市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可这种探索,为阳泉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创新”的方向。创新创业不断涌现,将进一步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全新发展。
文创产品注入新活力
连续4年夺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授“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的煤雕作品;获2018年阳泉市“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的梁盛萍剪纸艺术工作室文创项目……一件件文创产品的诞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碰撞出的火花,是一段段尘封的“阳泉故事”,更凝结着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设计能力。此次文博会正是阳泉文化产业的一次大检阅,展现了阳泉文化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展现了阳泉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
近年来,阳泉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并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同时,阳泉市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出台了《阳泉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以园区和基地建设为抓手,带动全市文化产品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方案》明确,要开发利用旧厂房,以工业厂房为主体,建设集产、研、销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园区,逐步形成产业规模。
在《方案》的推动下,阳泉市多个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平定刻花瓷非遗博物馆揭牌开馆;平定砂器旅游文化产业园建设改造完成;阳泉煤雕文化博物馆开馆,并免费向市民开放;盂县永恒工艺厂以蝴蝶文化为主题,正在建设集蝴蝶文化园、科普教育园、工艺展示园、应用观赏园、互动体验园为一体的盂县蝴蝶文化产业园。此外,城区付海云面塑工作室、梁盛萍剪纸艺术工作室、矿区乾坤葫芦张工作室、郊区三泉村世盛陶艺坊等小微文化企业不断创新工艺,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不仅将“文创”带到了每一个市民身边,让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也让“封在记忆中的非遗、传在民间的手艺、陈列在柜子上的坛坛罐罐”有了新的生机,让“文创”真正走进了阳泉人的生活。
同时,文创空间、文化旅游、影城影院、书城书吧、网咖茶吧、古玩文玩、文化创意设计等新创意、新业态也在山城各处蓬勃兴起,极大地丰富着阳泉的文化产业结构。
深度融合激发文化潜力
发展壮大旅游业是阳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和突破口。近年来,阳泉市积极组织各类优质文化企业“走出去”,先后组织参加了第二届晋商大会文化产业项目对接恳谈会等一系列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活动。组织刻花瓷、煤雕、面塑、砂器、版画等文化产品参加了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山西省文博会等,向国内外厂商展示阳泉文化产品的独特魅力,提高了阳泉文化品牌知名度,形成了“文化+”的格局,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阳泉市文化旅游融合快速发展的同时,藏山景区、娘子关景区、固关景区、冠山舍利文化园、桃林沟桃河民俗文化园、小河评梅景区等一批文化与旅游融合项目,不断改造提升,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直接提高了阳泉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中国刻花瓷文化园、盂县蝴蝶文化产业园、阳泉煤雕文化博物馆等文化与工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了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郊区咀子上农耕文化园、汉河沟醋产业园、平定县宋家庄村等一批文化与农业融合项目,让游客实现了观光旅游、科普教育、采摘、农事劳动等多功能一站式体验,增加了农民收入;三和园双创基地、山城8号众创空间、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一批文化与科技融合项目,发挥了创新创意创业示范引领作用;古州·映像——平定旅游文化节、盂县忠义文化彩灯美食节、郊区关公文化节及桃花节、槐花节、苹果采摘节、红薯节、山楂节等一批乡村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阳泉市充分利用大数据及“互联网+”优势,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文化生产的品质和效益,不断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市场需求大的文化产品,积极改造提升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培育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文化创意与金融、科技、旅游、制造业、建筑业、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阳泉在深挖独有的红色文化、忠义文化、书院文化、关隘文化、农耕文化,将文化元素注入旅游景区打造,以文化提升旅游,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依托阳泉现有文化资源,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以刻花瓷、砂器、煤雕、黑陶、珐花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牌,以狮脑山红色文化、藏山忠义文化、娘子关固关关隘文化、冠山书院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挖掘其市场价值,开发新产品。
阳泉将充分用好优质文化资源,以“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品牌、刘慈欣科幻品牌等领衔,集纳文艺精品、非遗精品、旅游精品等各类资源,整体塑造“文化阳泉”品牌形象,打造鲜明独特的城市文化IP,提高阳泉知名度、美誉度,为阳泉转型崛起注入强劲新动能。
本报记者张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