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季节,走进忻州市忻府区播明镇卢家窑村的田垄,深翻后的土地上鲜有农作物秸秆的踪迹,两台割草机正在清理杂草。
“往年五六亩玉米田一周都收不完,现在机械化作业,连收玉米带秸秆粉碎还田,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够了。农机深翻过的土地,不仅病虫害和杂草减少了,也为我们农民省了不少心呀!”卢家窑村民寇妙英说,“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后,玉米地不用自己翻、杂草也有割草机清理,省下劳动力,还环保!”
秸秆利用出新招
忻府区201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9.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4.3万亩。大范围的粮食种植同时意味着秸秆产出多、范围广,焚烧秸还会降低土壤肥力,破坏土壤结构,造成环境污染。推广秸秆的综合利用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近年来,忻府区一直将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为解决农民秸秆处理难的现实问题,忻府区委、区政府借助忻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出台《关于开展自主改革试点推进容错前置的实施办法》的有利时机,出台了《忻府区运用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自主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及配套的具体实施办法,成为忻州市唯一获批的以整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自主改革试点地区。该区运用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自主改革试点,对耕地地力提升,禁止露天焚烧,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忻府区还定期由领导带队,组织对各个乡镇村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筛查,促进各乡镇交流,为全区上下大胆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打赢蓝天保卫战鼓舞了士气。
“咱们区里这么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我们也得紧跟政策,共同把这件事情办好,让这件惠农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解原乡的张大爷说。
如今,秀容办、播明镇、高城乡等20个乡镇(办)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
健全机制早动手
秋收抢收,不抢就丢。为了保证秋收顺利进行,抢收后及时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今年8月,忻府区各乡镇就开始安排玉米种植面积摸底。9月,各乡镇就已纷纷成立秋耕作业领导组,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商讨玉米机收等相关事宜,安排工期。
“当地群众有早播种、早秋收的习惯,我们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上,在‘早’字上发力,以‘早’争取主动,确保这项工作早日落到实处。”东楼乡党委书记范建斌说。
“快速”和“高效”,是忻府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两个首要要求。
忻府区各乡镇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中,将及早动手和健全机制联系起来,为做好这项工作下了不少功夫。其中,东楼乡党委建立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例会制度,例会上由各村汇报费用收缴进度、现场公示各村收费进展情况;播明镇成立了由种粮大户组成的群众巡查组,不定期对机械的作业质量进行抽查,确保机收、还田、秋耕的质量;奇村镇强化工作制度,由各村成立组织机构,实施网格化作战,确定详细的“人、机、地”包保措施,保障了工作顺利开展;高城乡宣传发动、限定时限、分片包管三措并举,全力推动该乡辣椒采摘与深耕,秸秆综合利用与防火工作同步进行……
秸秆变资源惠民效果好
在北义井乡,一条独特的标语“机收玉米留底茬,秋耕粉碎少十五”格外引人注目。
“少十五”是什么意思呢?
据了解,北义井乡党委、政府成立秸秆综合利用领导小组,提前培训玉米收割机驾驶员,在机械收割的阶段就保证了秸秆的留茬高度在规定范围内,省去了农民粉碎还田的环节,为农户每亩地省下了15元的成本。该乡利用地力补贴政策,并实行了一对一核对签字,宣传、承诺、收费三位一体、互相联动,用实际行动向农户兑现了宣传标语中的“十五”。
为了做好做实秸秆综合利用这项惠民工作,忻府区还实施了农业生产托管项目。该项目的主要环节包括玉米的旋耕、春播、病虫害防治、机收运输、秸秆还田等,按照“围绕主导产业、突出重点环节、扩大覆盖范围、集中连片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农业生产关键且薄弱,单个农户做不了、做不好、不愿做”的环节进行支持。
今年,高城乡分别在金山铺和张村实施土地托管11000亩,总费用61.6万元,其中全托(耕种防收)2350亩,半托(秸秆还田和深耕)8650亩。全托每亩补贴农户73.5元,半托每亩补贴农户48元,其中机收每亩补贴农户36元,深耕每亩补贴农户7.5元。依托土地托管项目,高城乡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速度快、质量高的良好效果。截至11月28日,高城乡秸秆综合利用耕地27240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99.7%,深耕26850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98.3%。
通过秸秆综合利用自主改革试点的实施,忻府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可达到90%以上,利用秸秆资源可达39万吨。
本报记者畅雪 通讯员张璐 武琛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