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委书记陈振亮等领导在朔城区金沙植物园参观指导工作。
朔州市委书记陈振亮在朔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朔城区委书记吴晓斌,朔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孟维君陪同下调研指导工作。
美丽的朔城区清水湾
朔城区鄯阳街的早晨
打造高质量转型发展“幸福之城、首善之区”,是朔城区彰显朔州市主城区首位担当、践行“两山”理论示范建设、争当弘扬右玉精神排头兵的奋斗目标。2019年,朔城区围绕全省建设“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和全市建设“塞上绿洲、美丽朔州”宏伟蓝图,大力发扬“敢为、求实、争先”的朔城精神,奋力做好转型项目建设、农业农村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城市品质提升、优化营商服务“五篇文章”,推动高品质主城区和高质量环城生态新区建设,谱写了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幸福之城、首善之区”新画卷。
攻坚项目转型升级 巩固高质量发展之基
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向前走!这一年,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在朔城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殷殷嘱托,咬紧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坚持稳煤促新,统筹加快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升级转型产业,全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1-3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6.3亿元,同比增长4.5%;25家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30.4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1亿元,同比增长1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亿元,同比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9亿元,同比增长1.9%。
煤电稳产保增效。对过去长期依赖的煤电支柱产业不断探索新的突破路径,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去产能、去库存,大力提升传统产业支撑力。并探索协同销售经营,扩大经营渠道,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前三季度全区原煤生产达363.2万吨,同比增长188%,上缴税金1.2亿元。4家发电企业累计发电量达10.6亿度,同比增长13.3%。
加大投资稳增长。克服财政困难,推进总投资17.4亿元的“一城两馆两园四站五路”等14个城建项目和福源中学改造、农村“四好道路”建设等,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实施城中村改造、生态绿化、公共服务完善、清河行动、环境整治等,打造发展硬环境。通过政府投入拉动社会各界有效投资,共同筑牢经济稳定增长基础。
升级产业强动能。优化产业布局,突出提升新兴工业、现代服务业、文旅产业等新兴产业竞争力,着力打造以设施蔬菜种植为重点的城市“菜篮子”、优质农副产品种植加工、现代化生态畜牧、现代商贸物流、煤电稳产、生态休闲康养娱乐、高新技术“七大产业板块”。并规划建设朔城经济开发区,培育壮大中小企业,跑出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度。
攻坚项目促转型。契合转型发展要求,共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工程项目50个,总投资113.58亿元。朔州恒大华府、朔州万达广场、电子城、风电清洁能源、光伏发电等一大批补短板强弱项的发展项目、打基础惠民生的保障项目、调结构增后劲的转型项目,如雨后春笋签约落地、开工建设,积蓄转型发展后劲。
聚焦“三农”振兴乡村 打实高质量发展之底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能沉淀多少真情!
这一年,朔城区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全区“三农”工作成绩斐然,从基础条件到乡村环境、从特色产业到巩固脱贫,各项工作亮点频出,充满活力,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下深根。
基础条件大幅提升。大幅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综合机械化率达78%,玉米综合机械化率达86%,农业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进5.9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四好农村路”、长城旅游公路和黑坨山旅游公路的建设,以及总投资891万元的农村公路养护提质工程,使全区乡村交通体系日益完善。
特色产业异彩纷呈。以特色产业助农增收,投资8850万元的生猪养殖园区、投资1.2亿元的土地整治暨农业产业观光园、投资20亿元的浙江新耘农贸城项目、22个百亩以上设施蔬菜园……各显成效。并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三届特色农产品展销会,雁北红枸杞系列产品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大放异彩、成功签单,“三品一标”认证19种农产品。
乡村整治亮点频出。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按照“三线引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总体思路,将128个村纳入整治范围。累计投入7040万元开展“三清三化三治理”,彻底拆除556个违规“大棚房”。乡村党建广场和民俗园、扶贫产业园、园林度假乡村、原始石头城、果园花园式村庄等亮点频出、各具特色。9月6日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领导组在全省通报给予充分肯定。
脱贫成效持续提升。持续推进产业扶贫,滚动发展20个村帮扶产业项目。以区平台、乡服务站、村网点为体系的电商扶贫带动推进消费扶贫。加大投放扶贫小额信贷,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教育扶贫“雨露计划”、脱贫产业支撑等长效体系基本形成,为有效阻断贫困发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示范践行“两山”理论 增色高质量发展之绿
蓝天白云是“两山”理论的见证,山水文章在田园美景中律动!
这一年,在“生态立区”战略指引下,全区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学习和弘扬“右玉精神”,以全域绿化增色塞上,让红色传承绿色长青,增绿、蓝天、碧水、净土“四大工程”,使践行“两山”理论样板区和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全域“增绿”久久为功。久久为功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重点推进了总治理面积9.34万亩的六项生态建设工程:5万亩南山生态治理三期工程;洪涛山生态修复工程;1万亩经济林;2000亩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3000亩补贴造林工程;大原高铁朔城区段沿线绿化工程;源头源公园配套工程。并圆满完成2019“朔州老城地产杯”中国汽车短道拉力锦标赛暨国际越野摩托车挑战表演赛运动场地建设。
同创“蓝天”多管齐下。按照宣传教育、巡查管控、依法严处、源头治理的要求,实施总投资2.4亿元的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推进煤改气工程,具备通气使用户数达1.78万户;实施煤改电工程,改造用户1196户;开展“禁煤区”清煤行动,清理散煤12000吨。取缔散乱污企业120多家。
共保“碧水”利在长远。持续推行河湖长制,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统筹推进“五水同治”。实施投资3798万元的清河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等,并同步推进农牧废水、雨季降水、煤矿黑水治理,基本实现达标排放。
齐守“净土”造福万代。积极推进东坡煤矿、小平易煤矸石治理等历史遗留、生产建设新增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工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开展农田残膜回收试点工作。引进社会资本实施非金属固废处置项目。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提质提速城市建设 扮靓高质量发展之韵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直线提升的“民生温度”赢得了首善答卷最高加分项!
这一年,新一届区委、区政府首位担当,立足打造高品质中心城区目标定位,建文化老城与现代新城并重、抓城市建设与经营管理并举、促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双修”,全区城市建设基础提质、老旧改造、城市形象、公用服务、宜居环境日新月异,加快提升了城市宜居性、幸福感和首位度。
城市基础提质扩容。全年开工建设数码港商业一期、万达广场、老城二期改造、友谊小区棚户区改造、紫金街东延线等16项城市基础建设工程,完成投资22亿元。同时,积极做好高铁、机场、高铁快速路、奥体中心等重点工程保障服务工作,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老旧改造蝶变转身。大力实施“两下两进两拆”专项整治,重点对6个老旧片区进行综合改造,完成投资8200万元。同时大力整治城市乱象和集贸市场,市场经营秩序得到规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形象亮眼暖心。全面启动建成区城中村拆迁改造工程,引进恒大、碧桂园等知名企业,提升建设品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做好公租房分配,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快朔州老城改造,特别是大力提标城市管理,深化推行“晨清扫、日保洁、午夜巡查”清洁模式,全区主街道机扫率达90%以上、亮灯率保持在99%以上,使城市更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
公用设施内外兼修。重点推进投资1.7亿元的图书档案馆建设,扎实推进“20+N”城市书屋建设,老城、开发路等10个社区的城市书屋建成并投入使用。区妇幼保健服务中心改造项目基本完工,完成滨河公园、源头源和汽摩公园三大建设,并改造10条小街小巷和雨污水井573座,翻修路面1万平方米,城市品质和功能不断提升。
宜居环境综治和谐。试点综合整治20个小区,大力开展违建拆除、绿化补栽、道路修补、垃圾清除等专项治理。接收“三供一业”国有企业4家、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住户7635户维修改造投资1.3亿元,改造工作已基本完成。
创新优化现代服务 拓宽高质量发展之路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这一年,朔城区紧紧抓住市府中心城区的独特区位优势,把转型发展重点放在创新现代服务和优化营商环境上,加大政策引导扶持,拓宽转型渠道,全面建设高质量发展新高地。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在《人民日报》、中国中小城市网发布,朔城区入选2019年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成为全市唯一入选榜单的区(县)。
创新服务布局“转型高地”。重点打造金融、商贸、信息、公共服务、文旅五大类现代服务业板块。商贸服务重点打造现代家居、高端商贸、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三个现代商贸服务圈。金融服务鼓励支持商业银行增加信贷规模,更好为“三农”、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服务。信息服务加快电子城数码港建设,为产业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公共服务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公共事业领域,并支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文旅服务积极申报老城5A级景区,依托山、水、园等自然资源,打造田园综合体、生态休闲康养娱乐基地,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优化政策打造“发展洼地”。制定出台《朔城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投资运营成本,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洼地”。启动企业总部基地建设,筹建朔城商会,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推行区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全区注册民营企业4105户,登记个体工商户22287户,从业人员7万多人,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创新创业的主体力量和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
扩大招商擦亮“金字招牌”。以积极开放的心态与广州、杭州、北京等专业招商机构联系合作,探索开展委托招商,提高项目落地率。制定出台《朔城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施“回归工程”,巩固拓展“朔州企业家投资在朔州”“朔商朔才朔城创业”等活动成果,让在外朔商朔才有更多机会回乡创业。今年1—10月份,全区共签约项目16个,成为拉动全区经济、改善民生的主力军,进一步擦亮了“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县”和“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的金字招牌。
凡是过往、皆成序章。跑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线,51万朔城人民将继续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紧紧依靠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用过硬的作风、奋斗的精神、一流的业绩,奋力谱写高质量跨越新篇章,为打造更加出彩的“幸福之城、首善之区”贡献新的力量!(本版图片由航拍朔州工作室提供。)
本报特约通讯员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