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载春秋,矢志不渝开拓扶贫路;立足山区,奋力书写养殖新曲。在交城县岭底乡石家庄村西雷庄组,致富能人李茂金和由他投资兴建的常兴肉猪养殖厂,正在让传统养殖业释放出新的能量,成为助力当地百姓脱贫的新兴产业。
传统猪舍变身现代“工厂”,标准化养殖提升猪肉品质
从2016年投资建厂到成长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三年来,李茂金对养猪的过程管理可以用精细和高质量来形容,指着办公室的监控屏幕,李茂金向记者介绍:“有了这样的监控设备,可以及时全面了解养殖基地内外的情况,随时掌握信息,保障安全生产。”顺着老李的手势,我们看到监控屏幕上猪舍里的“猪宝宝”正在接受精细化管理的呵护。
跟随老李,我们走进养殖厂猪舍一探究竟。“脚下是养猪场高标准建设的漏粪地板,它起的主要作用就是能把猪的粪便渗漏下去,这就能确保养猪环境卫生,猪的健康,保障肉猪的品质,粪便直接排到外面的化粪池,变成农家肥,将无偿提供给当地的贫困户,这样的建设在全省也是高标准的。”李茂金接着说。
据了解,常兴肉猪养殖厂总占地面积20余亩,投资400余万元,建设现代化猪舍3栋,总面积4300余平方米,可存栏肉猪3300头,可实现年出栏规模近万头,配备有全自动喂料机、猪舍地暖、降温水帘、暖风机、通风机等先进养殖设备,实现了肉猪养殖自动化。既可以提高生猪良种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更能进一步推动全县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创新思路、创优环境,荒山荒坡产生多重效益
藏粮于地,返利于民。虽然从事着养殖业,但李茂金心里始终忘不了脚下的一方土地。
“养猪场建到这里,一是看到生态环境好,二是乡党委政府服务好,村两委也对我有很大帮助,说实话,在项目建设中既要平整荒地荒坡,又要搞建设,困难很大。”回忆建厂初期的艰辛,李茂金颇有感慨地说。
如今,通过平山造地,曾经的荒山荒坡上耸立起一座座标准化养殖场房。而在种养融合的理念指导下,现代化管理的养殖业与传统种植业实现了共生双赢。
李茂金介绍,养殖场产生的粪便无条件提供给周边农户种植使用,大幅度减少了农民种地成本,提高了耕地肥力、地力,带动岭底乡5个贫困村撂荒耕地和废弃耕地全部有效利用;增加了相关林产品和粮食产量,改善了农业生产小区域生态环境。
为了缓解当地贫困人口“卖粮难”问题,常兴肉猪养殖厂优先保价甚至是高于市场价收购岭底乡石家庄村农民的耕地产出作物,尤其是保价收购玉米和其他农产品,以每吨2000元-2400元的价格回收贫困户玉米3000余吨,总价值600余万元,实现了养殖辅助农业的良性循环。
政府让利、企业微利、农民得利,养猪新模式让贫困户成最大受益者
“现在有了这个营生,我不用出远门就可以就近干活,还能顾上家里,真是感谢李厂长!”作为土生土长的石家庄村西雷庄组人,65岁的石永贵如今在常兴肉猪养殖厂已打工三年。曾经守着一亩半田靠天吃饭,如今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好患病妻子,生活不断有起色,让石永贵对未来充满信心。
和石永贵一样,常兴养殖场从建设开始就倾斜于周边村民,吸纳贫困户从事场地平整、物料转运、基础建设、生产保卫等基地建设。基地建设完成后,贫困户还可以从事饲料生产、喂养、清洁、防疫、安保等,当地农民可以实现四季有活干,一年有钱挣。
同时,养殖厂还与交城县两镇九村260户贫困人口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带动岭底乡200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均年增收300元;通过参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三年带动有残疾人的家庭60户,每户增收3600元,平均年增收1200元……
“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这是常挂在李茂金嘴边的一句话,虽然通过艰辛努力,常兴养殖场已带动260户贫困人口年增收700余万元,但依然难以改变他淳朴的农民情怀,这位交城县岭底乡规模最大、最先主动与贫困人口利益关联的优质企业负责人,还将带领山区农民继续书写致富新故事。
本报记者李全明 通讯员路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