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古交市深刻学习领会“统筹做好各项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工作,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主题教育总要求,以“重基层、转作风、抓落实”为主线,打出了一套服务民生的“组合拳”。
古交市从人民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入手,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主题教育成果惠及群众。
转作风
解决群众最急最盼最忧
为全面服务民生各项工作,古交市公布了108个相关部门电话,征求群众意见,梳理汇总群众最为关心的890余个问题急需解决。根据群众关注程度将“煤气供应不足影响居民生活、矿区边山居民房屋存在安全隐患、古交至太原往返大巴票价偏高、滨河北路路灯不亮、王龙沟垃圾场存在隐患”等列为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
针对矿区边山居民房屋安全问题,对涉及的3个区域的1468户、7.9万平方米老旧住宅房屋拆除后,在原址上建设市民小游园,消除了隐患,美化了环境;针对市内煤气供应不足影响居民生活且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实施了天然气置换工程,已完成3万多户居民改造任务;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古交至太原往返大巴票价偏高的问题,经过多方协调,将票价由原来的18元降到12元,得到群众认可;针对滨河北路照明问题,安装了130盏路灯;王龙沟垃圾场综合治理项目处理主体工程全部完成。
服务群众一系列工作全面铺开,部门积极跟进。梳理群众意见后,路网规划、天然气置换、危旧房屋拆迁;解决偏远乡村群众出行难、看病难、吃水难、洗澡难等一系列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工作紧锣密鼓地铺开。
不仅如此,全市各部门主动跟进。古交市发改局推进惠农措施的落实,对运送鲜活农产品车辆开通“绿色通道”,辖区内免收通行费;落实优抚对象和各类低收入困难群体临时价格补贴,为9267人发放补贴123余万元;政法委牵头开展法律宣传、咨询、援助等服务,落实了14个乡镇(街道)、103个村(居)心理服务办公用房,开展法律宣传、咨询150余场次;牧业局搭建养殖户同银行之间低息贷款的“桥梁”;教科局全面落实小学生课后托管服务工作措施……
抓落实
用群众满意与否检验成效
“你们大老远过来,免费为我看病送药,真是太感谢了!”嘉乐泉乡独仲上村92岁的闫反转老人常年卧病在床,看病难是她最大的生活难题。古交市卫体局按照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的要求,派出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疗、护理专家组成8支巡回医疗服务队,深入偏远农村长期开展便民服务,许多被疾病困扰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家里就享受到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全天24小时随时都能吃上水了!”“在家门口的公共澡堂里洗个热水澡,而且不花一分钱,太好了!”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不断深入,多年困扰古交市原相乡白岸村村民吃水难和下白泉村村民洗澡难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古交市下大力气开展服务,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送医上门,解决群众看病难;完善路网,解决群众出行难;安装路灯,解决群众夜晚出门难;天然气置换,解决群众用气难……群众的一件件烦心事迎刃而解。全市党员干部在主题教育中不断找回了初心使命,转作风、抓落实的态势已经形成,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也渐渐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建机制
确保主题教育取得长效
古交市建立了市级领导包联机制,以上率下带动党员干部转作风、抓落实。推行市级领导包联乡镇(街道)、企业、村(社区)制度,全力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同时,建立了周一至周三“无会日”制度,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抓工作。
建立联合接访机制,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古交市制定了“切实转变作风推进突出疑难信访矛盾化解工作机制”,将原来由一名市级领导每日在接访大厅坐班接访,调整为集中每周一至周三分别由一名市级领导和律师组成6个联合接访组,行业主管部门、涉案责任单位和信访代表参与的分类联合接访制度。新的联合接访制度实行后,上访人数逐渐减少,达到管事、揽事、了事的效果。
按照“切口小、发力准、效果好”的标准,古交市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原则,创新性地建立“基层书记会议开到乡镇机制”,会议每季度在乡镇召开一次,现场听取汇报,现场研究解决问题方案,现场化解一线难题,效果明显。
去年11月初,古交市开展了“大帮扶、大走访、大服务”活动,市级领导包联,84个部门单位的党员干部参加,80个企业参与,14个工作组深入乡镇(街道)、116个行政村、53个社区展开工作,入户精准摸排、对接进驻服务和持续跟踪服务等环节紧密衔接,共摸排出451户相对困难户,古交市各级党员干部长期结对帮扶。通过这样的活动,建立起精准结对帮扶机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让群众看到党委政府解决群众诉求的决心,切身感受党员干部作风发生的变化,也为建设文明开发富裕美丽太原作出了古交贡献。
本报记者姚凡 通讯员王勇 弓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