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吕梁市依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优势,挖掘产业发展潜能,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全市农业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品质量不断提升,项目区农民收入大幅增长,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吕梁实际的特色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之路。
产业发展新方向
在发展模式上,采取了“公司+基地(园区)+合作社+农户”和订单生产、公司收购的产业化发展机制,形成了农民、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级政府“四位一体”、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格局。
在发展方向上,坚持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发展方向,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全过程控制、可追溯管理,大力打造精品名牌,努力把吕梁特色产品生产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
第一个模式:推广“211”工程,即:一对夫妇、建一栋猪舍,实现年收入10万元以上。具体讲,就是由新大象公司负责建舍,由农户投资15万元(其中10万元由政府贷款、企业担保,5万元由农户自筹)进行养殖。按每批出栏300头、一年出栏两批测算,每户年纯收入9万-15万元,实现当年投资、当年回本。
第二个模式:推动“1+1+1”发展模式(政府+村委或合作社+企业),即:政府牵头帮助解决土地和水、电、路三通一平,并提供贫困农户贷款等政策支持;村委合作社组织贫困农民入股,1万-10万元均可企业负责建设高标准猪舍和生产管理。产生利润按比例分红,保证参股农民年最低15%的分红。按贫困户贷款5万元入股计算,每户至少分红7500元/年。
脱贫攻坚有支撑
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直接补贴优良品种、肥料、菌棒等生产物资,企业订单解决销售问题,市场保护价收购,拓宽就业渠道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兴县山花烂漫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建设了1.6万亩种植基地,带动农户1597户。公司采取订单方式,除建立绿色基地外,建立有机谷子种植基地1913亩,订单收购35元/斤,带动农户133户,仅此一项人均增收3750元。
产业推进还转变了干部群众的发展理念,由过去封闭式思维的狭隘观念,转变为开放式思维的合作意识,由经验式思维的守旧观念,转变为科学思维的创新意识。交口县晋萱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140个出菇棚,并配套了加工、烘干、冷藏等配套设施设备,将菇棚租赁由农户经营,合作社统一负责菌棒制作、技术服务和统一销售,带动农户100余户实现了食用菌产业整村推进,进而带动全乡、全县发展。兴县蔡家崖现代农业园区,建成日产2万棒菌棒的食用菌菌棒厂,以及日光温室养菌棚9座67713平方米、高标准智能养菌大棚1000平方米、食用菌出菇棚20栋6992平方米、保鲜恒温库2座200平方米,同时配套其它设施,带动当地农户贫困户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产业结构大升级
在产业布局上,更加注重特色优势,突出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使产业的集中度更加明显,资源优势更加突出。在生产方式上更加注重科技含量和质量效益,依靠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促进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在产业链条上,创新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累计培育200余户农业产业,这些龙头企业与种养基地、合作社、农户结合,形成了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构建了新型利益连接机制。在产业结构上,培育了林下中药材、食用菌等新型产业,成为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一大亮点,农民增收的又一增长点。
在马铃薯产业上,全市打造了来自高寒山区没有雾霾的岚县马铃薯,完成了20万亩无公害产地认定、30万吨无公害产品认证,创建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岚县马铃薯”成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全市优种使用率达到42%,平均单产由500公斤提升到1000公斤以上。
全市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全力开展品牌创建,努力扩大全市农牧业产业品牌影响力和覆盖面,全市涌现出岚县马铃薯、汾州香小米等多种名优品牌农产品。在小杂粮上,全市5家龙头企业7个产品通过了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其中,“汾州香”是山西省著名商标。在食用菌上,山西山宝食用菌生物有限公司是省级“513”工程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系列产品均已通过QS认证、ISO9001认证、有机产品认证、HACCP认证。在设施蔬菜上,全市共创建有“乡村人家”“百里屯”“瑞驰景田”“长青”“梧桐”“秋河丰林”等10多个蔬菜品牌。在畜牧产业上,大象禽业、胡兰食品等已成为全国有名的畜产品品牌。
本报记者张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