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即居以徵(1)廉士,若难忘情于三日矣。夫居即廉,岂必区区于於陵哉?然章(2)以是为廉也,故即三日而进徵之。且人苟(3)于居处之时,慕鸟革翚飞(4)之盛,则其日居月訾者(5),岂有日之可计哉?乃何以择地而居,竟甘莫来而莫往,而按日以计,固已至再而至三,是果居欲求安乎?何一去不返者,亦已三历晨昏也。
吾以仲子(6)为廉,盖(7)以仲子之声称卓卓(8)者,非一日矣。试观坚瓠见讥于宋人(9),不臣于王者几何日?百镒(10)不受于楚使,灌园(11)于人者几何年,遁迹销声,倘所称翩翩浊世之佳公子(12)非耶?谓予不信,请观其所居。
广厦高庭之上,岂不足以棲身?而彼直以为不可一朝居也。所以违故国之山河,恍咏蒹葭于秋水。
庭帏门闾之间,岂不可以托足,而彼又以为何必久居此也?所以隐我身之姓氏,结邻木石于深山。
居于於陵,不已见仲子之廉哉?当斯时也,际(13)斯境也,吾知於陵之土地,仲子之于耜举趾(14)者,则在三四日(15)矣。於陵之阡陌,仲子之筑圃纳禾(16)者,则在九十月矣。想时序之推迁,叹年光之荏苒,不将斯迈斯征(17),了有生之岁月也哉。然姑(18)勿论,而吾之所述者,则在居之之三日。
孔子之在陈也,绝粮尝曰七日矣。兹之三日,虽不若七日之时多,要亦同七日之境困也。安得不即三日为居於陵者代为忧之?
灵輙(19)之学宦(20)也,见饿亦曰三日矣。兹之三日,虽非同三日之翳桑(21),亦无异三日之与槖(22)也。乌能不即三日为居於陵者代虑之?
以云三日,居於陵之廉士果何如乎?竟不食而耳目俱废也。仲子乎,居于食何其难堪乎,而不意螬(23)竟与之争廉也!
【题解】
出自《滕文公下·第十章》。原文:“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wū)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译文:匡章说:“陈仲子难道不是一个真正廉洁的人吗?住在於陵这个地方,三天没有吃东西,耳朵没有了听觉,眼睛没有了视觉。井上有个李子,金龟子的幼虫已经吃掉了一大半,他爬过去,拿起来吃,吞了三口,耳朵才恢复了听觉,眼睛才恢复了视觉。”
上述只是“居於陵三日”的出处。《滕文公·下第十章》,这里不能尽述。它所记述的这个故事还是颇有寓意的(可参看全文)。
陈仲子是齐国著名的“廉士”。可孟子却认为他的作为并不能算是廉洁,尤其是不能推广他的这种极端行为。孟子尖刻地讽刺说,要做到他那样,除非让人像蚯蚓那样只吃泥土,喝地下水,才能做到彻底“廉洁”。所以陈仲子的行为说到底,只能算是一种沽名钓誉,一种酸腐,一种虚伪。
【注释】
(1)徵:证明。
(2)章:即匡章。
(3)苟:连词,如果、假设。
(4)鸟革翚飞:革,鸟张翅。翚,羽毛五彩的野鸡。如同鸟儿张开双翼,野鸡展翅飞翔一般。旧时形容宫室华丽。
(5)訾:(zǐ)毁谤,诋毁、非议。
(6)仲子:即陈仲子。
(7)盖:此处是连词。连接上文表示原因。
(8)卓卓:卓,高,高超。此处指陈仲子声名卓著。
(9)坚瓠见讥于宋人:瓠(hù)葫芦,典出《坚瓠(古文名)》。这里讲了一个故事:齐国有个叫田仲的居士,宋国一个名屈谷的人拜见他,说:“我听说先生的宗旨是不倚靠别人而生存。现在我有一个巨大的葫芦,坚硬如同石头,皮厚得没有空腔(实心),把它送给先生。”田仲说:“葫芦的用处,就在于它可以盛东西。这个葫芦皮厚无腔不能剖开盛东西;而且它坚硬的像石头一样,就不能剖开来盛(酒水),我拿这个葫芦没什么用。”(屈谷)说:“好,我就把它丢掉。那么田仲(你)不倚靠别人而生存,对国家也没什么用,也属于坚硬的葫芦一类啊!”
(10)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等于二十两,一说为二十四两。
(11)灌园:浇灌园圃。从事田园劳动,后指退隐家居。
(12)翩翩浊世之佳公子: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浊世,混乱的时世。翩翩浊世之佳公子,指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男子。加浊世二字,更显其气度不凡,好象在尘世中脱颖而出。
(13)际:到。
(14)于耜举趾:即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出自《国风·豳风·七月》。于,犹“为”。为耜是说修理耒耜(耕田起土工具)。趾,足。“举趾”是说耕田。
(15)三四日:即三之日、四之日。三之日是指正月,四之日是指二月。豳历记日法,十月以后第一个月(即十一月)的日子为一之月,以此类推,二之月即十二月,三之月即正月,四之月即二月。此处的三、四日即指正月、二月的日子。
(16)筑圃纳禾:典出《国风·豳风·七月》,内容反映出豳地这个部落先民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这首长诗共八章,这是第七章的开头两句:“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17)斯迈斯征:典出《国风·小雅·小宛》。这是一首父母离世后,劝告兄弟小心避祸的诗歌。作者恪守着父母的教诲,终日为国事或家事操劳奔波,力图维系家门的传统。这首诗共六章,其第四章:“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毋忝而所生。”这句诗译文大意:看那小小的鹡鸰鸟,边翻飞呀,边欢唱。天天在外我奔波,月月在外我远行。起早贪黑不停歇,不辱父母的英名。
斯:乃、则。迈:远行,行役。征:远行。
(18)姑:姑且。
(19)灵輙:(líng zhé)春秋时期晋国侠士,因为报答晋国正卿赵盾(谥号“宣”,后世通称赵宣子)的救命之恩而闻名。鲁宣公二年(公元607),赵盾在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一人,面黄饥瘦,就去询问他的病情。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赵盾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亲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后来,灵輙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一次灵公想杀赵盾,灵輙在搏杀中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他不告而退。
(20)学宦:学习做官的本领。
(21)翳桑:地名。即注(19)中提到的。
(22)橐(tuó):即口袋。《毛传》:小曰橐,大曰囊。《左传·宣公二年》:“赵盾见灵輙,为箪食与肉,置诸橐而与之”。(见注(19))。
(23)螬:(cáo)即蛴(qí)螬,金龟子的幼虫,俗称“核桃虫”。
作者:佚名 整理、注释:张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