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转型升级战略不断推进……省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上下紧紧围绕“三大目标”培育经济新动能,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为山西建筑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省建筑业生产连续两年保持了双位数增长的良好态势。
全国排名与占比双提升
无可否认,2019年的山西建筑业交上了一份漂亮“答卷”。
2019年,全省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共完成总产值4653.3亿元,比上年增加581.8亿元,同比增长14.3%,比全国平均增速高8.6个百分点,在全国位居第4,较上年提升3位。产值总量占全国产值总量比重为1.9%,较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
全省建筑业总产值中,省内完成产值3044亿元,同比增长15.9%,增速比上年回落3.8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增长10.3个百分点,占总产值比重65.4%;省外完成产值1609.3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增长4个百分点,占总产值比重34.6%,较上年占比降低0.9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自2018年初开始,全省建筑业生产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产值增速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稳居全国前列。”省统计局投资处陈烨松表示。
建筑业的加速发展对吸纳就业继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2019年,全省直接从事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均人数达到113万人,比上年增加3.6万余人,增长3.3%,期末从业人数达到80.9万人,比上年增加2.7万人,增长3.5%,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1万人,比上年增加1395人,增长1.1%。
随着现代化机械设备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019年,全省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1.2万元/人,高于全国平均40万元/人的生产率,在全国居第13位,在中部六省中居第三位。
特级企业快速发展
粉煤灰、炉渣等工业废弃物“摇身一变”成为装配式建筑的绿色建材,这一神奇过程就在ALC加气混凝土制品生产线上完成了。去年5月5日,山西建筑产业现代化绿色建材(霍州)园区投产,年产40万立方米的ALC加气混凝土生产线开始运转,工业废弃物走上“变身”之旅。
“该生产线取代传统固废填埋的处理方式,实现了工业固体废弃物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的质的转变,年可消耗粉煤灰36万吨、炉渣7万吨、脱硫石膏35万吨,节约土地填埋空间83万立方米、土地资源约1246亩,节约固废处置成本1000多万元。”山西建投集团装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伟告诉记者。
在建筑业领域,具有超强综合服务能力的特级企业可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2019年,全省共有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292家,比上年增加369家,增长12.6%。其中,特级企业20家,比上年增加8家,增长66.7%,一级企业262家,比上年增加80家,增长44%。特一级企业共完成总产值3373.8亿元,比上年增加451.4亿元,增长15.4%,占全部产值比重达72.5%,其中,特级企业完成产值1606.4亿元,同比增长57.2%,占全部产值比重34.5%。
在签订合同额方面,特级企业共签订合同额4900.2亿元,比上年增加1867.1亿元,增长61.6%,占全部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额的比重46.9%,本年新签合同额3010.7亿元,比上年增加1350.3亿元,增长81.3%,占全部新签合同额的比重47.9%。
在从业人员方面,特级企业从事建筑业活动的平均人数达到31.8万人,比上年增加11.7万人,增长58.2%,期末从业人员20.4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增长58%。这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万人,比上年增加近1万人,增长52.4%。
多措并举提升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之前,我省一级和二级资质的建筑企业总产值占全部产值比重保持在70%以上,2018年这一比重下降到61.8%,到2019年占比继续下降到55.1%。
“在不断发展特级企业规模数量的同时还要关注一级和二级企业的全面发展,企业数量上去了还要确保新升级的一二级企业及时发展壮大起来,使一二级建筑企业能真正发挥全省建筑业中坚力量的作用。”陈烨松表示。
此外,我省建筑业还存在国有控股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需进一步提高、本地企业省外市场拓展能力不强、近四年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高位运行等问题。
对此,陈烨松建议,建筑行业的竞争将越来越体现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竞争,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新技术应用在转型升级中的先导作用,积极探索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措施。
“在支持特级企业做大做强和扶植培育小微企业迅速成长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一二级企业的稳步发展和提高。要科学谋划各资质等级分布结构,形成特级企业引领,一二级企业支撑、三级及以下企业生力军做有力补充的良好局面。”省住建厅城市建设处工作人员表示。
此外,我省建筑业在积极优化省内市场的同时,要加强市场开拓,鼓励企业走向全国以及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扩大省外以及境外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综合发挥各类金融工具的作用,鼓励引导我省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条件建筑业企业的金融支持,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为我省建筑业发展提供宽松的资金环境。
本报首席记者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