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稷山县清河镇秦家庄村村民史前进正在田间用传统方式劳作,年前冬季寒冷怕葡萄苗冻坏就全埋在土里,现在春回大地,葡萄苗需要重新上架,因大型机械无法进入田间操作,只能用牲口犁地才能刨出葡萄苗。
一雷惊蛰始,万物忙生长。眼下,正是我省春耕春种高峰时期,各地村民抢抓农时:有的整理土地、铲除枯蒿、清理秸秆;有的在维修农机、修剪果树等,确保不影响今年农业生产。
春不误农时,秋才会收获喜悦。当下,正处于疫情防控时期,需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产,做到疫情防控与春耕生产“两不误”。面对疫情与农时,我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特殊时期的春耕更具特色。
“云备耕”成为今年春耕新方式
3月5日,吕梁市离石区信义镇严村“乡村e站”正在为广大村民进行网上农技授课。村民们通过农技网课学习春耕知识,站内工作人员通过视频连线了解村民所需的春耕物资,摸排村民需要的种子、化肥和农药信息。同时,村里设置村级消毒点,对出入车辆及劳作人员进行防控消毒,对涉及土地翻耕、蔬菜育苗需要的各种农用物资积极调配……
电话、微信远程“云备耕”成为农民备耕的新方式,下地前先量体温成为田间地头的“必选动作”。我省各地在疫情防控期间加大农资供需信息调度,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手机、微信等的作用,为广大农户和农资经营主体架起信息桥梁。
3月4日一大早,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柳林县山地旱作农业专家刘笑就把联系好的两车农家肥,送到了石西乡马家山村的田里,和老乡直播起了冬小麦的种植和管护技术。
去年,刘笑利用智能手机组建了一个名叫“草帽大学”的微信群,向农民传授抗旱技术,不到一年时间,先后在全国搭建起42个分校,学员达到4000多人。按计划,今年正月他将开展抗旱种植技术培训、实地规划与配套生产资料的准备。突如其来的疫情阻断了他的计划。刘笑因时制宜,从正月初一开始,在微信群里增加一天至少两个“快手”段子和每晚两小时的“快手”直播,增设一个疫情栏目,把抗疫知识和抗旱技术一起普及给大家。20多期的快手直播讲座,发布了近百个防疫和育苗技术教学段子,微信巡回讲课22天,微信指导信息超过2000条,刘笑的“草帽大学”也得到大家的认可。柳林县成家庄镇李玉清承包治理100亩荒山后,对于抗旱种植一无所知,看到刘笑快手信息后,马上加微信、打电话沟通,按照他的建议安排种植。
农业托管“田保姆”助力春耕
在长治市屯留区驼坊村,跃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业机械在农田穿梭作业。该合作社负责人杨月冬介绍,合作社今年与4000余户农民签订托管合同,负责1.3万余亩玉米、6000余亩蔬菜的春耕备耕工作。
“我们一边与农户签订托管合同,一边集中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杨月冬说,合作社目前已购入可供约1万亩农田使用的玉米种子,集中购买农资不但免去农户辛劳,还能享有优惠,每亩地的种子成本可下降3元到5元。
据屯留区农经中心主任侯学增介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受物流、交通等影响,小农户更易在农资准备、农机维修方面遇到困难。服务主体具有规模优势,疫情期间更易保障农业生产。”
侯学增说,屯留区今年有60万亩土地进行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为农户提供从购买种子、农药、化肥,到机耕、机播、机收等全方位服务,农民可选择“全托管”或“半托管”模式,把土地交给“田保姆”,从而有余力从事其他生产。
“农业生产托管可解决部分农村地区因劳动力不足带来的‘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等问题,还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侯学增说,屯留区农业生产托管区域可实现农民亩均增收200余元。
屯留的情况只是我省的一个缩影。据省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二级调研员敖军介绍,“山西今年有500余万亩春耕土地进行了农业生产托管。”敖军说,2019年,我省81个县开展试点工作,完成农业生产托管试点任务面积350万亩以上,服务小农户87.6万户,全程托管试点区域粮食亩均增产20%以上、农民亩均增收350元以上,试点还带动辐射农业生产托管面积1850万亩。
省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对我省11市40家服务主体调查统计后认为,在当前的春耕备耕生产中,服务主体集中连片整村整乡服务的农户,农资准备充足,春耕生产有序进行,与普通小农户相比受疫情影响不大。
《2020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业托管试点”。2020年,山西拟定100个县和7个整市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托管试点工作,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春天的气息正扑面而来
在广灵县养丽合作社蔬菜大棚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发展正在大棚里打理着西瓜,一个个圆滚滚的西瓜正茁壮成长。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无法阻挡春天的脚步,更无法阻挡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和信心。在广灵县处处可见一派复工复产、春耕生产的繁忙景象,春天的气息正扑面而来。
养利合作社是广灵县脱贫攻坚“双十双百”重点培育的20家扶贫龙头企业之一,去年以来,合作社积极发挥传统食用菌种植优势,不断拓宽种植结构,从单一的黑木耳种植逐步发展为羊肚菌、西红柿、豆角、西瓜等多元食用菌、瓜果、蔬菜种植,带动周边莎泉中堡、莎泉西堡、莎泉东堡等村9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18000多元。
据合作社负责人高养利介绍,疫情发生后,合作社及时采购了疫情防控物资,保证合作社疫情防控期间的正常生产。合作社的41栋温室大棚,除28栋正在育苗外,其余的13栋大棚都能正常生产,每天源源不断地为全县提供质优价廉的平价蔬菜。他指着大棚里的香椿说,“香椿苗下面种的是‘白参菌’,是去年我们从云南引进的食用菌新品种,香椿具有杀菌、抗炎的作用,把这两种不同的植物种在一起,不仅可以大大节约种植空间,而且经济效益还可以提高数倍。”
“疫情以来,我们及时把销售的重点放在全力保障疫情期间全县的蔬菜供应上,蔬菜全部平价供应市场。面对如此重大的疫情,我们合作社也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为全县抗击疫情尽一份力。”谈起疫情对合作社的影响时高养利说。
随着道路交通的逐步恢复正常,北京等地蔬菜批发市场的老客户也纷纷问他什么时候可以正常发菜,“这几天,向我们订购蔬菜的客商越来越多。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够战胜疫情。”高养利信心满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