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和煦,天气渐渐转暖。3月19日,沁水县南阳村农产品加工厂里,伴随着榨油机欢快的轰鸣声,穿着“蓝大褂”、带着口罩的工人们将一桶桶金黄色的葵花油装载到了工具车上。加工厂老板王社勤即使“全副武装”,也难掩他脸上的兴奋。“我这油今天都已经运走第四车了,真是供不应求啊!”
南阳村农产品深加工厂是沁水县供电公司捐赠的扶贫项目,去年10月正式开业。王社勤受南阳村委委托对加工厂进行管理运营。他在年前大量收购了南阳村及周边贫困户的葵花籽,计划加工成葵花油为南阳村集体捞一桶金。可是不凑巧,正赶上了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村村封闭,外地购货商进不来,线下加工又无法销售出去,眼看着堆满仓库的十几吨葵花籽没有了销路,王社勤心里泛起了愁。
2月3日,沁水县供电公司帮扶工作队提前进驻南阳村,开展驻村帮扶和疫情防控工作。扶贫工作队队长原利兵帮助王社勤联系县乡相关部门,详细沟通了农产品加工生产困境及满足防疫卫生安全的可行条件。
2月4日,驻村工作队帮助王社勤办理了复工生产批复手续,并及时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网上平台联系推广产品销路。因葵花油加工生产线是全电式运行,从清理、烘干、筛选、压榨一条龙生产,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耽搁。沁水县供电公司立即组织土沃供电所工作人员对供电设备进行了逐一检查,保证生产设备能够安全稳定运行。
“经过几个月的磨合,现在生产出来的葵花油金汤色正,味道香纯,客户的订单都已经预定到了今年年底。我们非但没有受到疫情影响,销量反而增加了。”王社勤信心满满地说。
“供电公司和村委不仅保障了全村‘零’疫情,还帮助我们快速复工,收入也有保障了。”正在忙着加工的王海庆也很高兴。
王海庆是南阳村的一名贫困户,由于有榨油经验,技术熟练,成为了厂里重要的技术工人。夫妻两人都在加工厂务工,年收入能达到4万余元。像王海庆一样的20多户贫困户在加工厂长期就业,从油料作物的种植、采摘、收购到加工生产,都有他们的身影。
“现在农产品加工厂的效益好了,能够带动脱贫致富的贫困户也越来越多了。”原利兵开心地说,“疫情期间,我们将生产加工企业纳入重点保电对象,及时掌握企业复工信息,主动上门服务,了解生产企业用电需求,帮助排查用电故障,在及时恢复供电的同时,实行‘一户一策’‘点对点’服务,让生产加工企业放心生产,保障生产企业用电万无一失。”
本报记者王龙飞 通讯员田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