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台起重机在飞速运转,一根根钢筋混凝土桩直插地下,一辆辆运送土方车辆来回穿梭……连日来,分布在大同市云冈区这片土地上刚刚集中开工的35个项目施工现场,快字当头,每一名工人、每一个角落,都是“忙碌”的代名词。
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就是抓住了推动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云冈区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科技创新促结构转型,以高效服务帮项目按下“快进键”。
政府支持为项目复工先人一步
“占地430亩,项目总体量85万平方米,作为大同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进驻,于云冈新区打造大型标杆商业项目,能为云冈新区的商业发展带来蓬勃力量。”在大同新城吾悦广场项目现场,客户经理邓丽兴奋地向记者描绘这一项目的前景。
作为云冈区重大项目,该项目的进展备受瞩目。就在一个多月前,邓丽对项目能否顺利动工心里还没底。受疫情影响,全市项目建设按下了暂停键,项目如期开工,大大出乎邓丽的意料。
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助下,他们成为大同首个取得复工报告的单位。“云冈区政府在疫情防控上采取的有力、有效的举措让我们很安心,书记、区长在疫情防控期间多次现场办公,让我们对项目建设更有底气了!”邓丽说。
大项目好项目早开工、早建成,就能为云冈经济早达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重点项目尽早动工,云冈区上上下下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一段时间以来,全区加班加点为解决企业复工复产的用工问题,找物资、开现场会,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面对疫情,大部分地方其实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个时候谁谋划得早一些、谁办法多一些、谁动作快一些,谁就更容易占得战略先机、赢得发展主动、取得领先优势。”采访中,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项目单位,无不透露出一种紧迫感。
一个个冲锋号在工地项目吹响,凸显的是该区“项目建设、转型发展”的决心和魄力。3月26日,全区集中开工3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202.4亿元,涉及工业、农业、文旅、民生、服务等多个领域,为该区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
科技创新为结构转型添砖加瓦
4月3日上午,富达昌煤机公司传来一个好消息,该企业已与大同大学达成意向,下一步将共建“校企战略合作基地”,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和技能优势,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云冈区一直是全国的重要能源基地,传统能源产业仍然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实现该区高质量转型的关键就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
该区以能源革命为抓手,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将高新技术嫁接、融合到传统产业中来,为产业升级提供新动能。
“对优质项目的追求实际是对结构转型的追求。”云冈区项目办张瑛表示。
“如今,中药行业正面临巨大创新机遇,北方医药有限公司将主动迎接变革,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推动黄芪领域变革。”恒宗黄芪农业生物科技综合示范项目施工现场,谈到自己创新发展,大同北方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宇这样说。
恒宗黄芪示范项目是云冈区实现“腾笼换鸟”、提档转型的重要项目。该项目充分开发闲置的原平旺中学等基础设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使转型项目落地稳健质高。
“公司以道地药材恒山黄芪为核心,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国药文化黄芪分会,牵头中国农业大学、协和药用植物研究所等40多位知名专家成立黄芪研究院,到时将一起落户云冈。”谈起企业构建的科技创新体系,郭宇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企业谋创新,政府则更多考虑城市的产业结构。云冈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的落地,被评为全省农业标杆项目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农科”园区,将为该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高效服务为项目快跑加油添劲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云冈区一个数字振奋人心,2901!
从疫情发生到目前,云冈区行政审批局共办理各类审批事项2901项!
“行政审批工作不能停、不能等、不能靠,要变换方式方法。这样才能让许多落地项目安心!”云冈区行政审批局局长乔平岗在内部党课上这样讲。在这样的工作思路下,该局持续聚焦高品质服务,创新方式,从传统“面对面”转为网上“屏对屏”,由“见面评审”升级为“连线评审”,以网络视频的特殊方式对接项目、推进工作。
“疫情防控期间,牧同乳业公司厂区封闭,我们通过创新模式,将现场探勘转为不见面线上审查模式,保障在承诺时间内完成任务!”综合业务科原杰介绍道,“受疫情影响,各项目方急,我们也急,许多手续办理就算加班加点也要干完!”
如此高效背后,体现的正是勇于担当!吸引项目落地后,如何让他们安心发展,正是需要这种“店小二”的服务精神。
思想境界决定发展高度,改革是转型成败的关键,把自己置于服务方才能谋求更加开放、更具机遇的大发展。
云冈区组建专业的招商队伍,强化专责招商机构建设,出台招商引资鼓励办法,调动社会各界齐上手、齐招商,领导干部带头走出去,当好招商员,见客商、谈项目。
不仅如此,全区更聚焦支撑服务,打造宾至如归的营商环境。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在并联审批上再提速,着力打造项目落地“绿色通道”,建立协调服务机制,从项目准入开始,实施专人服务、全程跟进,定时定项抓好调度,着力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用地、用工、融资等突出问题。
本报记者杨晓明 实习记者仝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