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了一辈子玉米、小杂粮,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李二汝高兴地说道。3月22日,记者在吕梁市交口县神峪村,见到了正在大棚翻菌棒的贫困户李二汝。
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不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仅食用菌产业一项,便吸纳劳动力4000多人,带动贫困户3000户左右,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产业是根,唯有因地制宜,可将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交口县委副书记、县长乔劲松说。
记者了解到,2019年该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8276元,其中务工、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占比达到81%,确保了脱贫质量和成色。
因地制宜的“一体化”布局
交口,是吕梁山上一个资源型欠发达山区小县,境内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倚重、层次偏低,县域经济总量较小、质量不高。
全县虽脱贫摘帽,但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接续实施乡村振兴任务依然艰巨。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是难在产业滞后,重在产业振兴。”乔劲松说,下一步,交口县将在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品牌建设、功能开发上做文章、下功夫。同时,启动全域森林经营,促进农林融合、林菌循环、长远发展!
3月23日,走进神峪村村民马妮妮的食用菌大棚,记者看到菌棒层层叠叠,菌棒上朵朵大小不一的香菇散发着阵阵清香。“去年我种了4万棒香菇,2万棒平菇,赚了10万元。今年又种了5万棒香菇,这些‘棒子’让我发了家致了富。”尝到甜头的马妮妮满是欣喜。
近年,该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基础,实现产业扶贫与县域经济发展“双促进”。形成以食用菌、特色养殖、核桃林为主导,以特色种植、林下经济、休闲农业等为辅助的“3+N”产业格局。“形成东南工业、西北农业两大片区,水头、康城、双池3个商贸物流集散地及煤铝冶铸、新能源、特色种植、特色养殖、文化旅游等17个重点产业园区的‘2317’产业布局。”信心满怀的乔劲松介绍。
依托“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脱贫致富
“今年下来,再挣上三四万,给小儿子成家,完成人生中最后的‘重大任务’,就可安度晚年了。”64岁的郭明太说。
石口乡张家川的郭明太,一直靠耕种七八亩薄地和打零工生活,收入有限。2019年,他响应县里精准扶贫政策,牵头组织三户贫困户从韦禾公司承包三个大棚,当年就实现收入3万余元,一举摆脱了贫困。
“未来打造集特色食用菌、文旅、康养休生、速生林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为一体的20多平方公里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能带动周边5000户农户,300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韦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亮坚定地表示。
记者获悉,目前,“三大”特色产业成为交口农业主导产业,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位居吕梁第一。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3200万棒,年产值3亿元,建成全省规模最大、装备最高、技术最先进的韦禾3000万棒食用菌标准化种植项目,培育200万棒以上示范乡镇4个,专业村40个;生猪出栏30万头,建成全省首个直供港澳、可质量溯源的南山百世食安10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项目;20万亩核桃林挂果11万亩,连续三年年均提质增效2.5万亩,高接换优0.5万亩。
特色鲜明的多元融合发展态势形成
2019年4月18日,装载着50万棒香菇菌棒的厢式货车陆续从交口县石口乡下蒿城村启动上路。这些菌棒经山东日照港漂洋过海到韩国平泽港。
“这次出口的菌棒是韩国客户到我们这里认真考察后确定的,首单合同供棒量是50万棒,年内供韩意向500万棒。”韦禾农业公司总经理李佩洪说。
在山西6个市开设110多家专卖门店的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南山百世食安农牧业有限公司,带动1360户贫困户实现增收,实现了“绿色养殖”。
康城镇尚家沟村,100万棒食用菌种植基地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在“整村评级授信”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下,村民们10户为一联体,“抱团”发展。目前,尚家沟村8个发展主体已经获得授信额度200万元,全村60余户农户参与其中,户均增收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10万元。
此外,该县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综合运用政策和市场手段,筑牢产业发展和脱贫风险。如创新推出“金融+龙头企业、+订单农业”等8种扶贫带动模式,量身定制“蘑菇贷”、“生猪贷”等十余种信贷产品。截至2019年底,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5.1亿元,其中农业贷款7.1亿元,实现金融“血液”的精准输送。
“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多元融合的县域经济发展态势。”乔劲松说,“以煤电铝材深加工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建设,以韦禾香菇、吕粮山猪等项目为龙头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推进。”
本报记者欧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