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余元
“我种了17亩西红柿,由以前每年三四万元收入增加到现在10多万元,家里翻盖了新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长治市壶关县店上镇绍良村贫困户闫国兵说。
绍良村,原名东韩村,为纪念村民张绍良烈士而更名,是近年以发展旱地西红柿为龙头的特色农业产业示范村,2019年9月24日,该村被评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闫国兵仅是该村脱贫致富的一个典型代表。
“2019年,壶关县帮扶村种植旱地西红柿面积扩大到2300余亩,发展种植大棚共351座,带动400余户贫困户增收致富,户均增收5000余元。”3月25日,省税务局扶贫工作队绍良村包村队长郑亮告诉记者。
培育产业6个村全部实现整村脱贫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省税务局扶贫工作队负责人介绍,“工作队主要是抓住问题的关键,让当地具有发展优势的旱地西红柿产业实现升级、机制畅通、三产融合,使得脱贫帮扶更有‘底气’。”
“以前一直靠种植玉米和外出务工,一家四口人再加上年迈有病的父母,日子过得很艰难。”闫国兵说,“前几年,村里鼓励发展西红柿种植,我有些担心不敢干,经工作队上门说服引导,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种了2亩地,还行!”
2018年,省税务局在壶关县帮扶的6个村全部实现整村脱贫,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并为壶关县2019年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了解到,两年前,在省税务局扶贫工作队进驻壶关县后,与县委县政府共商发展新思路,确立了“坚持利益联结合作共赢、坚持市场导向打造品牌、坚持长短结合持续增收”的发展思路,以贫困户为核心,成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专业化合作社,让贫困群众通过种植、土地流转、务工、收益分红,实现产业复式增收。同时积极探索发挥“三产”深度融合的乘法效应,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变短期的季节性收入为长期的全年收入,使贫困群众实现更持久更稳定的增收。
导入电商提升脱贫产业品牌价值
“为打造区域农业品牌,对接主流销售企业以及平台企业等合作销售渠道,导入电商模式,打通农产品供应链,实施产业化市场化运作。”驻村工作队队员赵彬彬说。
他介绍,“为依托阿里平台优势,我们主动与其相关部门沟通联系。最终,在工作队的推动下,壶关县领导带队前往阿里巴巴进行了合作对接,并与阿里相关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在电商脱贫、旅游推介、直播宣传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2016年,我试种旱地西红柿,当年实现家庭收入2.5万余元。今天,西红柿种植11亩,家庭年收入达到7万多元,实现了增收致富,改变了贫困面貌。”因学致贫的闫建卫高兴地说。
近年,壶关县在脱贫帮扶工作队的配合下,主导召开了壶关县旱地西红柿产销对接会。广泛联系国内主要农产品交易市场一流客商,融合线上线下渠道,实现产、供、销精准对接,并促成现场签约,增强了生产者信心。与国内10家全国主流销售渠道和部分省内市场确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更加稳固、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供销体系。
“确保贫困群众产业收益实现最大化,让脱贫产业品牌价值得以提升。”壶关县聘请的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专家如是说。
本报记者欧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