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来自朔州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的消息称:2019年秋季以来,朔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到今年3月,有2项指标改善幅度跃居全省第一。第一项是:PM10平均浓度为80μg/m3,全省排名第6,同比下降31.6%,改善幅度全省排名第一。第二项是:SO2平均浓度23μg/m3,全省排名第9,同比下降34.3%,改善幅度全省排名第一。
朔州是我省重要的能源大市,受北方居民生活习惯影响,每年冬季,城中村居民依靠燃煤炉取暖,导致政府治理环境空气污染,格外艰难。
所以,朔州环境空气质量能够改善,意义不同寻常。
朔州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同志介绍,2019年8月,朔州市委和朔州市政府印发了《朔州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攻坚行动方案》,成立了攻坚领导组,组成清洁取暖、道路扬尘、施工工地、“散乱污”整治、露天开采等5个现场整改督察组,开展了26项重点整治工作。
同年9月,又制定出台了《朔州市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任务清单》,对主要任务进行了分解,并成立了“朔州市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
据介绍,该市领导根据朔州大气污染防治存在的现实问题,研究部署了五方面重点工作措施。
一是向散煤污染开刀。该市先后开展5次“禁煤区”集中清煤禁煤专项行动,2次从各县(市、区)调集生态环境执法人员100余名,共入户排查32140户,清煤11789.4吨。
二是严守运输通道。研究制定过境运输车辆绕行路线,平朔路、大忻线等重点路段安装2处尾气遥感监测系统,检测28381辆/次,抓拍黑烟车88辆,处罚不遮盖或遮盖不严174起,超标排放5起。
三是狠抓露天开采。针对露天开采扬尘问题,研究治理措施,修订完善粉尘治理方案,加强露天开采产尘环节扬尘防控措施,减少采掘、排弃作业面积,平朔露天矿区24家使用燃煤锅炉的外包驻地全部完成拆除替代工作。
四是减少工业污染。完成工业炉窑深度治理74台(座),剩余2座长期停产;完成重点行业23家企业、57个生产环节无组织排放治理;列入VOCs治理的5家企业全部完成治理任务;取缔“散乱污”102家,实现动态清零;淘汰燃煤锅炉19台54.5蒸吨,10台燃煤供热锅炉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抽测46台工业企业非道路移动机械,开展编码登记工作。
五是落实预警响应。加强重污染天气会商研判,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12次,共计53天,预警发布率100%,各相关部门及重点企业积极响应重污染天气预警,严格落实预警措施。
今年3月,朔州优良天数为30天,去年同期为22天,同比增加8天。
朔州市生态环境局的负责同志说:“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省、市、县三级《打赢蓝天保卫战2020年决战计划》重点工作任务,上下联动、部门协作,持续发力、攻坚克难,保持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良好势头。”
本报记者刘成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