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农民致富的途径,人们都能说得出许多,但您知道吗,在自家门前院后搞种植养殖,靠发展这种庭院经济也能脱贫致富,静乐县的神峪沟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在静乐县神峪沟村,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都种满了各种蔬菜和果树,一旁的圈舍里成群的鸡鸭扑棱着翅膀。村民李云林是神峪沟村发展庭院经济较早的人家之一,经过几年的摸索,已经成为村里的种植养殖大户,院子里种满了西瓜、葡萄,“除了自己吃的,还有送了人的,一院能收入两千元左右。”李云林说。
在农村生活过的都知道,农村的房前屋后都有自己的庭院和院坝或者自家的自留地。有的在庭院里面养鸡,有的在庭院里面栽树,院坝可以晒粮食,自留地里面可以种菜。把庭院利用好了,发展庭院经济,也是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径。
让乡村更美
4月20日,一场春雨过后,阳泉郊区荫营镇后洼村村民陈雪琴抢抓时机,将家门前的两分菜地打理出来,准备种植些时鲜蔬菜。“别看这块地不大,能种的菜不少,用的是农家肥。去年种了西红柿、豆角、黄瓜、小葱和韭菜,够一家人吃好一阵儿。今年,俺打算除了种这些,再种点冬瓜和大白菜。”这几年,后洼村打造庭院经济,美化乡村,像陈雪琴这样将家门前的自留地改建成菜园的村民越来越多。
后洼村是一个农业人口不足300人,仅有百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村民经济来源主要是打工和种地。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后洼村村支“两委”结合本村实际,提出了“不求高楼大厦,只求短小精干”的目标,引导村民把房前屋后的自留地精耕细作,种上无公害的蔬菜和农作物,吸引市民前来采摘、种植,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村民任双喜也在打理门前的两分地。对于种了几十年地的“田把式”,他游刃有余。“以前这里长着杂草、堆着石头。经过村里的统一规划,如今改成了小菜园。”任双喜说,2017年,后洼村集体投资,在连续几年发展庭院经济的基础上,又组织村民成立了临时施工队,把房前屋后的地整出来,用耐火罐围起来,对家门口的菜园进行统一规划。现在全村房前屋后的30多亩地都覆土并种上了蔬菜。
一片片整齐的菜园美化了村庄,也带动了全村以庭院经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步伐。
让农民更富
春天的气息暖融融地弥漫在阳高县东小村镇移民新村新东村,4月15日,村民们喜气洋洋地涌向村中广场。因为合作社为村民们订购的第一批鸡苗到了。村民们说说笑笑地前来领取,他们可以在自家院里养鸡生蛋,又多了一条致富路。
新东村是东小村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了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东小村镇党委镇政府不断加大移民扶贫产业发展力度,拓宽移民脱贫致富路。
去年一年,该村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力有310多人,人均年收入达到25000元。为了让年老体弱或因各种原因不能离家的村民也能通过生产劳动脱贫致富,镇政府主导、村委会引导、合作社组织、群众参与,红红火火发展起庭院养殖来。
村民们领到的鸡苗就是合作社引进的优良品种,每户35只一斤左右的鸡苗。合作社与村民签定养殖合同,统一收购统一管理,做到绿色产品可追溯。为了保证销路,合作社已与电商、超市、微商取得联系,打通了销售渠道。
看着活蹦乱跳的鸡苗,村民李春燕说,“我一个老婆子,不能做别的营生挣钱,每天在自个院里喂喂鸡、收收蛋,这35只鸡娃一天最少能给我下20颗蛋,20颗鸡蛋差不多3斤,咱这鸡蛋纯粮食的,家养鸡下的土鸡蛋市场上一斤最低15元,一天就能卖45元,一月下来1300多元,抛去喂鸡的粮食,能净落七八百元。”
让路更宽广
利用农村劳力的闲散时间,引导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成为各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又一门路。
春季是植树、种菜、养花的有利时机,为了让杂草丛生、坑洼不平的农家小院,变成瓜果飘香、绿色满园的生态家园,增加经济收入,近日,晋城各级农业部门抓住有利时节,在全市选择100个试点村推行庭院经济模式,示范带动全市美化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节支增收。
据了解,“庭院经济”是农民以自己的住宅院落及其周围为基地,以家庭为生产和经营单位,为自己和社会提供农业特产品和有关服务的经济,具有“短、平、快”效益的经济模式。在阳城县北留镇杏王村,240户农民利用农村户厕改造后的空余地面和闲置土地,采用“果树套种小菜园”的方式,栽种了12000余株樱桃、冬枣和桃树,户均50株,预计可两年见果、三年见效。“我的门前栽的有红豆杉、樱桃树,不仅能净化空气,还能美化环境,它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近两年会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村民王幸福说。
作为晋城市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十项举措之一,为了把这一实事项目切实抓紧抓好,晋城市财政安排资金300万元进行奖补,晋城各级农业部门组建专家技术团队,深入各县进行技术指导。首批100个试点村以旅游村、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农林文旅康试点村为主,力争打造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示范带动全市农村庭院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