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市县新闻

产业园里增收忙

——阳高县古城镇产业园模式稳固脱贫小记

  这几天,在阳高县古城镇道贤村凡谷归真农光互补日光温室番茄基地大棚内,来打工的农民按照标准化技术要求,忙着给棚内的西红柿苗打叉掐头。58岁的昝晓果和她的邻居们被分到一组来管理一条街的大棚,她一边熟练地掐着西红柿蔓的头,一边向记者介绍:“自从搬进了移民搬迁新房,配套产业园区也建了起来,我们周边的妇女天天结伴来棚里干活,每天80元,月收入都在2400元左右。”一同干活的刘菊兰满脸笑意地插话:“以前没活干,现在家门口把钱赚,只要动一动,都能过上好日子!”
  “古城镇家家户户地都多,但是由于地形土质等原因,种大田没有优势。2018年,按照县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布局规划,结合镇里脱贫攻坚产业项目建设的实际需求,农光互补园区开始建设,主要用于扶持赵家村、单家窑等19个村959户2358人建档立卡户,每户贫困户都能分到1个大棚,贫困户通过签合同集体租给大同凡谷归真公司,棚内种植、摘果、分拣等一系列活儿优先招录贫困户。由于温室大棚内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搬迁下来的建档立卡户就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古城镇干部史佑说。
  在道贤村塑料冷棚园区的施工现场,塑料冷棚的钢架已经搭建好,工人们正在搬运、铺设滴灌管道,忙得热火朝天。记者了解到,古城镇的蔬菜产业园区包括下辛庄农光互补园日光温室园区146栋日光温室大棚,还包括鲁家湾、上辛庄、道贤村三个塑料冷棚园区,全都交由大同凡谷归真公司经营。据大同凡谷归真公司总经理史斌统计,农光互补产业园区每年毛收入约为350万元,贫困户光是打工,长期女工一年收入可达3万元,男工则将近4万元,临时工每年通过打工也能收入1-1.5万元。
  可观收益的背后蕴含着当地的“发展秘诀”。除了水、电、路等最基本的发展要素外,古城镇发展最大的秘诀在于引进专业公司进行数据化管理运作。虽说该镇昼夜温差大、品种好,造就了西红柿含糖量高、口感好的特点,但好产品还需好销路才能卖上好价钱。园区内产出的“阳高红”西红柿通过凡谷归真公司统一包装、通过电商方式在京东销售,终于让西红柿长了“长腿”成功走上了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地人民的餐桌。
  万亩田地上,蔬菜大棚内,处处都是农民朋友忙碌的身影。产业园区的蓬勃发展带领这里的农民走上了一条脱贫、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大道。这只是古城镇众多产业园区中的一个蔬菜园区。据了解,古城镇还有近600亩的黄花园区、960亩的寒富苹果园区和千亩杏果园区。下一步,继续扩大规模带动经济发展将成为古城镇农业产业园建设的主旋律。

本报记者翁剑 通讯员史亮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05-18期

  • 第2020-05-17期

  • 第2020-05-16期

  • 第2020-05-15期

  • 第2020-05-14期

  • 第2020-05-13期

  • 第2020-05-12期

  • 第2020-05-11期

  • 第2020-05-10期

  • 第2020-05-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